在邢台农村,人们盖房上粱时都在大梁正中间贴上“姜大公在此,诸神退位”的贴子,你知道这个习俗的来历吗?
姜太就是姜太公。传说在很久很久前,姜子牙奉师命下山,有两个使命:一是辅佐周文王灭殷,二是掌管《封神榜》代师封神。经过连年征战,周武王灭了殷纣王,建立了西周政权;同时将殷、周双方在战争中阵亡的《封神榜》)上标名挂号的将士封了神,各自有了归宿,最后剩下财神还没封。为啥呢?这是姜子牙给自已留下的,因为他掌管《封神榜》有权。不料就在他即将归位之时,从桌子底下钻出一个人来,大叫:“姜子牙!这财神应该让我来做!”姜子牙吓了一跳,定睛一看,原来是赵公明。
说起这个赵公明来,与姜子牙大有关系,当年姜子牙率军伐纣时,曾和赵公明对过阵。赵公明神通广大,武艺高强,姜子牙手下的许多有名上将,山野神仙都奈何他不得。最后还是求助于散仙陆压设计害死了赵公明。不知怎的在封神时却把他忘了。此时与姜子牙争神,子牙呢,只好拱手相让了。这是因为姜子牙秉性忠厚,若非两国相争,决计不会害死赵公明。但事已至此,只好以让位来弥补自已的过失,了却这一笔人情债。可是把财神让给赵公明之后,自已又位何处呢?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一抬头看见屋顶上的大梁,心里顿时有了主意:“我何不当个梁神,反正自已对功名富贵并不放在心上,当不当财神无关紧要,能使天下百姓家宅平顺安居乐业才是自己心目中的一大乐事。”
于是姜子牙就成了民间传说中的梁神,又因为姜太公的让位,赵公明则成了民间传说中的财神。屋梁上巾“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就是那时起相沿而成的民间习俗。
解放前,邢台南关最繁荣,商家云集,发财容易;其它三关比较萧条。邢台有个好南关,人人皆知。民谣道:“顺德府(今邢台市),好南关。张果老,一肩担”。传说张果老是邢台市广宗县人,学道成仙以后,种了韭菜,挑到山西太原去卖。这天他夜间起身,四更天到达山西太原府南门外,天尚未破晓,月明星稀,城门紧闭。张果老以手叩门,惊醒了太原府南门守军头目郭少心、秦没肺。这两个小子见一个老头这么早敲门很不高兴,然而经张果老再三请求,才把他放进城去。张果老进去之后,大声吆喝:“卖草咧,穿肠草咧!”。太原的人们听见这么早就有人来卖草,而且叫“穿肠草”,纷纷围来观看。一个白发老者忍不住问道:“你这不是韭菜么,怎么说是穿肠草?”张果老笑而不答:“吃了我这穿肠草,强身健体,包治百病”。人们见这个老人风趣和蔼,菜又新鲜,于是争相抢购,转眼之间,一担韭菜卖得净光。于是张果老便每天挑了韭菜到太原去卖。到第五天,又轮到郭少心、秦没肺两人值班,张果老的叫门声惊醒了他们的好梦。这两人一看又是张果老,气就不打一处来:“哪里来的这个糟老头,每天这么早叫门,不让人睡觉?”张果老听他们出言不逊,但还是陪笑答到:“我从顺德府挑了几百里路赶到这里,你们行行好,放我进去,卖了还要早点赶回去呢!”这两人一听哈哈大笑:“老家伙,你骗谁,谁相信你能从几百里外顺德府担韭菜来这里卖,要是这样,太原府的南关你他可以挑走了。好了,你先在外面凉快凉快,等爷们再睡一觉起来再说。”这两小子打着哈欠又去睡觉了。等他俩醒来一看,坏了,太原城原来繁华的南关不见了。张果老一怒之下,将太原府的南关担回了顺德府,据史传,太原从此就没有南关了。
顺德府的南关既有如此不凡的“来历”,则在南关发财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其实,早在清代,顺德南关就是繁华的商业集散地。据《邢台市志》记载,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年)开始建成的南关围寨墙为“砖石,周七里,高2丈2尺,基厚3丈2尺,顶宽1丈2尺。北接大城墙西、南、东三隅共6道寨门,上起阁楼”可见其规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南关比城内繁华,据康熙《县志》记载,当时“城中居民稀少而南关之民多至两倍……居民多不在城内……风气偏重于南……城中渐空,南关渐众。”清朝人谷鸣球描述当时的南关为“南关为九首冠,盖通行之路,百产菁华聚会之区,烟火万家,客商幅凑,畿南重镇,天府挽雄矣!”这些记载都说明南关长期以来就是手工业、商业中心,对南交通的咽喉,邢台最繁华的地段。至民国期间,南关有了更大发展。据市志载:“民国四年(1915年),县工商会长康伟联系工商界人士,将马路街以南辟为市场,南关一带商号鳞次栉比,商贾云集,工商贸易空前繁华。”南关历史上是皮毛集散地,皮毛加工和集散中心就在这里,许多年龄较大的市民还可以记得,解放前后邢台南关皮毛作坊的盛况。同时,南关还是牲畜、棉织印染及各种手工业的中心,产品远近闻名。许多街、巷就是以当时主要出售的商品命名的,如马市街、牛市街、羊市街、花市街等,就是当时牛马羊和棉花的交易中心。靛青是当时主要的染料,靛市街就是当时染房和染料的集散地。
据《邢台地名志》记载:邢台南关的繁荣是有其地理、历史原因的。南关位于七里河北岸,是古城通往中原的南大门,作为居民聚落,其历史可能比邢台城发展要早,所以形成了南关繁华的商业优势。这一优势一直保持至今。据说明朝时为了繁荣旧城,曾采取措施,把当时每月六集全部集中在南关改为把每月十七、二十二、二十七三个下半月的集市移入城内。但这种措施并不凑效,城中的集市人气不足,交易不旺。久之,城中的集慢慢又并回了南关且历经数百年不衰。
时至今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大规模的现代超市应运而生,南关一带的重要地位已不及从前。但那一带仍是小摊贩的集散地,在那里做个小本生意,仍然具有较大的优势。
顺德(今邢台市)旧俗,每到年节,百姓家家户户都要买来(人称“请来”)白纸印制的“神码”。张贴各处,烧香膜拜,以求神灵保佑,使来年五谷丰登、招财进宝、吉祥如意、阖家平安。这是自古以来的习俗。这种“神码”大都以木质或石质刻版,由农家土制。制作工艺非常原始,版刻好以后,全家老少齐上阵,印得印,晾得晾,干后就直接拿到集市上席地而卖了。这些“神码”颜色以红绿黄蓝为主,偶尔也有黑色出现。图案多种多样。如玉皇大帝就有一人独坐、和王母娘娘同坐、和诸神同坐几种形象。灶王爷有时是一人独坐,也有和灶王奶奶同坐的。门神多是钟馗形象。也有秦叔宝和慰迟敬德二人形象的。财神则是只见过赵公明一人,未见过其他形象。这些“神码”印制虽然粗糙,但线条粗犷,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充满乡土气息。笔者幼年时常以儿童的眼光注视着纸码上神灵的形象,心中充满了敬畏。但我怎么也体会不到神圣天宫的豪华,在我看来,那里的环境到像是石质结构,于是常常询问大人,那些神仙是不是住在山洞中,于是又常常受到呵斥。
还有一种与“神码”关系比较密切的物品就是“神灯”了。因为它们大都点亮在“神码”之前。“神码”以它们而显得尊贵,它们则以“神码”而得以现身。“神灯”是一个陶制的平底小碗,中间凸起悬空一个穿灯捻的园孔。它有两种,一是如前所说平底一层,灯火较低,只供在门神,土地等品位较低的神像前。另一种是在前一种基础上加一个底座,于是灯火就显得高了。这种常常供在天帝桌上(玉皇大帝),南海观音等“神码”前,并且有时多个并列。每到春节把往年收好的“神灯”找出来,清理干净,穿上用棉花捻成的灯捻,浇上一些棉花籽油,就可以点了。旧时农村落后,一到晚间,四面漆黑,没有月亮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故小孩子特别喜欢过年,年节期间这些小灯点起来,孩子们从燃烧的花籽油中闻到了年的气味,感受到了光明的欢乐。虽然这些灯亮不了多一会儿(油耗干了自然就灭了),但孩子们此时都已睡着了,留在他们心中的仍然是一片光明。
农民尤其是中老年妇女,敬神是很虔诚的。每年喝过“腊八粥”之后,就开始准备“年下”的物品了,但真正接触“纸码”还是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据传“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驻各家负责保护和监察的神,属于常驻大使。而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述职汇报的日子,各家预备了丰盛的供品,最有特点的是糖瓜,据说这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牙,不让他到天上说坏话。另外有的还加上骑乘的“纸马”与草料和灶君“神码”一同焚烧,送之上路。到了年三十,各家开始将请来的“神码”四处张贴。玉皇大帝地位最高,供奉于全院中的“天地桌”前。南海观音救苦救难,供奉于内室,这时,又“请来”一个新的的灶王爷“神码”帖在灶前,意为灶君述职之后返回原任。其余土地、仓神、门神、财神都各各归位,各享祭祀。敬神仪式最隆重的要数“初一”起五更,各位神灵面前灯火通明,各种供品琳琅满目,家人焚香叩首,顶礼膜拜,此时鞭炮齐鸣,烟花映红了夜空。在整个年节期间,各位神灵都享受供奉,但隆重程度皆不如此了。过年期间再一次较大规模的敬神仪式在正月十五日,据说这是火神节,各地的火神庙热闹非凡,夜间再次燃放烟花爆竹。到第二天,正月十六日,最后一次供奉之后,将远道请来的诸神的“神码”连同烧纸一同焚烧,意为节日过完了,送诸神返回天庭。俗称“送神”。而本地诸神仍留本位,各司其责。神码虽在,但除非特殊节日,一般也不再供奉。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像过去那样虔诚敬神的少了,程序也日见简化。但“纸码”的种类似乎更多了,甚至连汽车、摩托和家用电器上也有张贴,但就是张贴者本人也说不出是什么神了。
后赵王朝的建立者石勒,本是入塞匈奴十九种之一的羯族人。他在襄国(即今邢台)登基做了 皇帝后,为显示其尊贵,把羯族人称为国人。可是襄国一带的人们却不那么称呼,他们都把 羯族人叫做胡人。石勒对这个贬称颇为恼火,就定了一条法令,严禁人们说“胡”字,不论 说话还是写文章,谁要是犯了这个禁忌,就有杀头之罪。
说也凑巧,有一次石勒皇帝在单于庭召见地方官时,看到襄国郡守樊坦穿着结了补丁的破衣 服来见他,劈头就问:“你为什么衣冠不整,褴褛来朝?”樊坦被这个突然的责问吓慌了, 急不择言,忘了避讳,脱口说:“胡人无道,衣物俱被掠尽。”谁知石勒听了,不但不发怒 ,反而安慰樊坦说:“他们抢了你的东西,由我还你就是了。”这时樊坦才知道自己犯了禁 忌,吓得面色如土,急忙叩头请罪。石勒这时装出宽宏大量的样子,也不再怪罪樊坦。但事 情并没有完结,石勒为了进一步试探汉族官吏对羯人是否真心尊重,就在召见后例行的“御 赐午膳”时,指着桌上饭菜中一盘胡瓜问樊坦:卿知此物何名么?“樊坦是个老儒生,向来 为官清正,布衣素食,对常吃的胡瓜菜是很熟悉的。但他这时看出石勒是故意提问,心里有 所警惕,便恭恭敬敬用四句诗答道:“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
黄瓜,原名胡瓜,来自西域。樊坦避讳不敢再说“胡”字,把胡瓜改称黄瓜,相传这名字就 是从那时开始的。
外地一般以“老大”为尊称,清河、临西二县则不然,这一带习惯以“老二”为尊称。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男性的称呼上,如二哥、二叔、二兄弟、二大爷等等。如果称呼别人“大哥 ”、“大叔”等,则不免招人白眼,甚至惹人生气。这种习俗是怎么形成的呢?说起来话就长啦。原来,水浒故事在这一带流传既深且广。
清河是武松的诞生地,境内的武家那,全村皆姓武,据说是武松的故居。毗邻的山东阳谷县的景阳岗,则是他“精拳打死山中虎,从此威名天下扬”的地方,至今遗迹尚存。武松身材魁伟 。武艺高强,见义勇为,勇猛无比。他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夜走蜈蚣岭,智取二龙山 等等,是妇孺皆知的。因为他排行老二,所以人们习惯称他“英雄好汉武二郎”。而武松的哥哥武大郎,则是一个世间少有的窝囊废。他身体矮小,懦弱无能,胆小怕事,终日受气。关于武大郎,民间流传着许多歇后语,诸如:“武大郎玩夜猫子——什么人玩什么鸟”,“ 武大郎坐天下——没人敢保”,“武大郎耍杠子——上下够不着”,“武大郎放风筝——出 手不高”……久而久之,武大郎和武二郎的典型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扎下了根:一个是无所 作为的人物,一个是英雄好汉。所以,一些争胜好强的人都自比“老二”,即使一般低能的 人也不愿与“老大”为伍。与陌生人搭话“二哥”、“二叔”一类被认为是尊重,而叫“大哥”这样的称呼,则被认为是污辱。
新中国成立后,“同志”这个新语汇时兴起来。不过,在年岁稍大的人们中间,特别是乡下 ,大都还是喜欢把自己唤做“二哥”、“二大爷”的。
“双簧戏”在北方各地较为普遍,在南方就比较少了。“双簧戏”的发展历史并不是很长,起源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当权时,常常把外面的著名戏剧、杂曲演员找到宫里为她演唱。在名角中,有个唱单弦的艺人名叫黄辅臣,他...
我的家乡是在湖南省平江县的一个村子,虽说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但是许多地方的庆祝方式以及过年方式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在我们那边是怎样过春节的。除夕那天我们叫辞年,在上午我们会去附...
提到欧洲或许首先想到的会是德国,与众不同的文化和较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配合独有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不少的朋友,那么德国境内十大城市都有哪些呢?下面就随本站来一探究竟吧!德国十大城市排名1、柏林2、慕尼黑3...
结婚生育,繁衍后代,此乃人生之大事、喜事。从婴儿呱呱坠地,到渐渐长大成人,主家一般要举行各种仪式,庆贺家庭添丁进口,并祈愿孩子健康成长,成龙成凤。分娩 旧时孕妇临产,家人急速请来接生婆为婴儿接生。接生...
惠山位于无锡市西郊,山脚下的泥土非同寻常,宋代大诗人苏轼就有“惠泉山下土如濡”之咏。这里土质细腻,粘度较高,可塑性强,是制作泥人的天然良才。惠山泥人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惠山的乡民便在...
古代赞美女人的经典的十九首诗一肤若美瓷唇若樱,明眸皓齿百媚生。亭亭玉立柳腰细,说话笑声燕语莺。二幽兰芳草回眸笑,嫣然婉媚如月明。美目盼兮眉柳叶,巧笑倩兮若吹笙。三山水不厌高与深,沈吟至今青子衿。呦呦鹿...
普贤菩萨,梵音名号Samantabhadra,或Vishvabhadra。音译三曼多跋陀罗菩萨、三曼陀菩萨。又作遍吉普贤菩萨。菩萨。我国佛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之一。普贤...
陕菜包含的口味很多,东府,西府,陕南,陕北都是陕西的菜,下面介绍一下东府蒲城当地的美食。1、八宝辣子八宝辣子夹馍,看一眼就让人口水四溢,恨不得咬一口才过瘾!尤其是蒲城特色的椽头蒸馍夹上诱人的八宝辣子简...
过去人们常用半斤八两来形容两个事物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我们祖先使用的秤是十六两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两就是一样的。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定为十六两为一斤呢?是他们不聪明吗?不是的。传说我们的先人观察...
乌克兰人结婚,从说媒、相亲、订婚到婚礼,有一整套习俗。有专职的媒婆,常用“你家中有奇货,我手头有买主”来当开场白,探听口气。如果女方的父母同意这门亲事,就和媒人一起绕桌走三圈,再对神像画个十字,然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