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初丧
病危者断气死亡,也称“过身”开始,进入初丧。届时要设灵堂、报丧。灵堂设在正厅,又称“孝堂”,也有专搭棚子于庭旁,称“灵棚”。灵堂设在正厅要先“净厅”,即把天公炉、烛台、神像、祖先牌位、红对联、大镜等原有喜庆装饰取下(有在搬铺时已作安排),挂上孝帘(白色帏幕)。
死者用白布蒙面,尸身盖上天地被,也有用原盖被单掀上蒙面。死者脚后供米饭一碗,上插筷子单支,鸭蛋一粒,俗称“脚尾饭”,点上油灯一盏或白蜡烛一支(俗称“长明灯”),并不断烧香和烧纸钱(冥钱)。在门前摆放供桌,桌正中供起纸做的临时牌位(魂帛)或事先准备的遗像。两旁有“桌头娴”一对,不断地点燃白色蜡烛和线香,来探铺者必先拜后入内抚慰丧家。孝男孝女及媳妇、孙子都得换上麻衣孝服,鞋头罩麻,俗称“披麻戴孝”。举家大小围于死者身边嚎哭,俗称“发丧”。此时拆去大门原有红纸门联,用白色长条纸斜贴,如双亲已故就贴交叉的白纸,以示“失双头”,或在大门上挂一块白布叫“挂孝”,也是示丧。大门外边,摆上一顶半人多高纸糊的轿子,俗称“过山轿”。轿前后立有纸做的“轿夫”,旁边放着插有线香的“碗糕粿”(小碗发粿)给“轿夫”作点心。还要折几串纸元宝(银仔纸)给“轿夫”挂上,作为“工钱”。摆出“过山轿”是丧家最显著的标志,又可看出死者的性别和辈分。男性的“过山轿”为绿色红顶;女性的白色红顶。轿上还标有几代辈分,让人一目了然。
此外,要派人分头去告诉亲朋好友称“报丧”。有的由孝子孝孙亲自向亲朋报丧,因穿戴孝服,不进人家,只在门外告知而已。被报亲戚,需给来者一杯清水或汤茶漱口,以添“彩气”。有的因孝服在身,不便到人家报丧,便在门首贴“丧报”(又称“报丧帖”)。有的在纸上直书“恕报不周”、“恕不遍讣”4个大字,用表示歉意的文字,来达到报丧的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丧报称为讣告。
亲友闻讯送“奠仪”,作为祭奠有冥纸、挽轴(毯、布之类)或现金,丧家答以毛巾或手帕和红丝线及几粒糖果。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