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迭,故称重阳,而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序数中又是最大数,故有长久长寿的含意;秋季又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所以,重阳佳节,寓意深远。1989年,我国政府把每年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新时期新的社会风尚,为敬老传统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我国是礼仪之邦,早在古代就有着敬老的优良传统,如民间盛行为长辈祝寿等等。每年七月初七,出嫁的潮汕姑娘要回娘家,送上敬老的礼物;潮汕农家嫁女或娶媳妇,要给家里的老人呈上一份敬老饼食—糕,等等。
更为隆重的是,清代朝廷还有“建坊旌寿”的规定。据光绪三十年(1904)二月二十四日《岭东日报》载《建坊旌寿》一文称:“中国向例,凡有男、妇年及百龄者,准由地方官请旨旌赏,给资建坊。如壅不上闻,转干律例。”其申报程序是,首先由百岁老人所在地的族内绅士“出结具禀”,“自县府以达抚辕,乞为循例奏请建坊”。如各级官府均“从之”,便由省官厅“代为入奏”。朝廷具体承办此事者为礼部。如获“恩准”,便由礼部“咨文”,颁发皇帝恩旨,赏以有祥瑞字眼的牌匾,如男赏以“升平人瑞”,女赏以“贞寿之门”等等。礼部咨文下达后,由地方官转拨银三十两,“勒字”,“自建”牌坊。《建坊旌寿》一文还提到:“近有香山县寿民曾道逵,年刚百岁,南海县寿妇陈刘氏年一百零二岁,均于去岁由二族绅士出结具禀,自县、府以达抚辕,乞为循例奏请建坊,各宪从之,代为入奏。嗣于日昨接到礼部咨文两道,一为曾道逵恩旨赏以‘升平人瑞’四字;一为陈刘氏恩赏以‘贞寿之门’四字,命其勒字建坊,并各给银三十两,以为自建之费。本公、金母同受恩施,亦一时之佳话也。”
古代,潮汕地区也出现过不少长寿百岁老人,并建有牌坊纪念。饶宗颐总纂《潮州志》、《丛谈志二·百岁上寿》载,除125岁的郭贞顺外,“以百岁而建访者”还有不少。由于历经兵戎之乱,诸如此类的牌坊现已不多见了。据原汕头地区文化局《潮汕文物志》(上册)载,现只存普宁县乌石村一处“百岁坊”。该坊为三间式石牌坊,建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保存完整。“此石牌坊西南方向,宽4.88米,高6米,中间宽2.45米。匾额正面刻‘百岁坊’,背面刻‘贞寿之门’、‘奕世传芳’等大字。”看来,以上这八个字,是清廷恩旨赏给的,牌坊旌赏的对象是一位百岁女寿星。
在古代,我国人民生活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人生七十已是古来稀了,何况百岁呢!百岁老人是少之又少的,所以才有朝廷建坊旌寿之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人的平均寿命大大提高。目前我国百岁以上老人已有1.78万人。各级政府对百岁老人也倍加尊重和关怀,如在重阳节、春节等重大节日,各级政府登门拜访、慰问等,寄托着民族和时代对长寿老人的关怀和敬重。
佛珠,也叫念珠,是教徒念佛时用以记数和束心的工具;同时也是佛教弟子修行时必备的一种信物。今天,很多喜欢时尚或显示个性的人也戴上一串佛珠,但他们却未必知道长短不同的佛珠所包涵的意义:根据藏经的记载,最上...
西安作为一座古城,它的魅力不仅仅是兵马俑、大雁塔、城墙,还有那一条条古老的街巷,它们像血管一样,遍布于城市的肌体。有了这些老街巷,西安才显得更亲切、更鲜活、更生动。也许,我们许多年都去不了一次西安的名...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
送子龙赴吉州掾宋 陆游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