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禅一直有着神秘的关联,茶意可通禅。"禅茶一味"、"禅佛一味"的说法众所周知,而这种说法来源于何时何代呢?传说达摩祖师因为面壁九年出关后眼皮无法张开,便把它们撕下来,丢在地上后长出一株矮树,弟子们摘下树上的树叶泡水饮用,发现这水竟然神奇异常,可以令坐禅的人保持头脑清醒神志清明,能更透彻地领悟佛的真谛,于是便有了"禅茶"一说,这是"禅茶一味"最早由来的传说。
对于禅茶一味的确切由来,虽没有更详细的历史文字记载,禅和茶在佛教当中有密切的联系,喝茶讲禅,茶道又与禅相结合,禅茶一味,就是通过茶去悟禅。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因此,我们从"禅茶一味"中可以领悟到更多禅、茶及为人做事之道。
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内容。静坐中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可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对现代人来说,要做好自身的修炼,让众人接受,必须先静、先品位苦,限制自己的言行,才能修炼成功,才能得到认可。
人的一生中,真正的大事并不多,往往是琐事、平凡事居多,通过领悟"禅茶一味",我们懂得: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的道理,认真做好每件事情。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道出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做人也如此,通过小事来看人、察人。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放松一下心情,才能品到茶的香味,从细细的品茶中,从禅茶一味中,可以领悟到如何才能减少苦恼,放松而快乐地生活每一天。
佛珠,也叫念珠,是教徒念佛时用以记数和束心的工具;同时也是佛教弟子修行时必备的一种信物。今天,很多喜欢时尚或显示个性的人也戴上一串佛珠,但他们却未必知道长短不同的佛珠所包涵的意义:根据藏经的记载,最上...
西安作为一座古城,它的魅力不仅仅是兵马俑、大雁塔、城墙,还有那一条条古老的街巷,它们像血管一样,遍布于城市的肌体。有了这些老街巷,西安才显得更亲切、更鲜活、更生动。也许,我们许多年都去不了一次西安的名...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
送子龙赴吉州掾宋 陆游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