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八路军总部进驻辽县麻田镇,随着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社组织及“文社火”之名逐渐消失,由“小花戏”取而代之,当地文化工作者、民间艺人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文艺工作者,对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进行了改革与提高。内容上直接服务于抗战的需要;人物角色增加了青年男女、老人儿童等,改变了一贯男扮女装的旧俗,女孩子们开始登台表演;“隐咳步”发展成优美舒展的“三颠步”;单调的“擦脯扇”也逐步开合宛转,进一步发展为“蝴蝶扇”;舞蹈动作还从别的姊妹艺术里吸收了精华,丰富了自己,曲调也更加优美,伴奏乐器也有所增加;7服饰、化妆不再是单纯的小生小旦,而是按角色性格穿着彩服等,以上变化,大大加强了小花戏的表现力,群众称此为“新花戏”。这个时期流行的代表剧目有《四季生产》、《狼牙山》、《新告状》、《练兵》、《住娘家》、《送郎参军》、《秀英告状》、《刘邓大军南下》等。
从抗战到建国前这段时期的小花戏,按照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和人民群众结合,一扫过去那些低级庸俗和封建迷信的糟粕,而成了清新、健康、思想性较高的民间艺术,它振奋人心,鼓舞斗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全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建国以来,小花戏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县里除每年组织规模较大的春节文艺会演外,还多次举办花训练班,促进了花戏的交流和发展。1954年,花戏艺人王全籽和王连籽表演的传统小花戏《卖扁食》,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民间艺术会演,受的好评。1958年6月曾成立“左权县红旗歌舞剧团”,上演了不少花戏剧目。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小花戏不仅继承优秀传统节目,而且有所创新和发展,如《放风筝》、《摘花椒》、《打秋千》、《打樱桃》等,经过加工改编,深受群众欢迎。在新编花戏方面,成绩也很突出,代表剧目有《新中国》、《爱国旗》、《工农联盟》、《歌唱合作化》、《劝夫卖余粮》、《新牛郎入社》、《一个老头四个姑娘》、《送棉袄》、《选稻种》、《太行新歌》、《娶女婿》、《采药》、《新婚路上》、《翠芬选亲》以及百人花戏《百花迎春》等,都是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好节目。尤其是近年来创编上演的《开花调》和系列花戏《太行颂》,赢得了专家和群众的高度赞扬。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