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石头当神拜的风俗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那时人们认为山、石、水都有灵性,拜之会保平安幸福。后来随着生产和文明的发展,拜石为神的风俗逐渐消失,到现代社会,中国大地上已很难见到有人拜石,人们拜的都是金光四射的“金身神佛”了。
然而,在广东徐闻县三墩一带的几条小渔村,竟还保留着“拜石俗”,普遍以石为神,虔诚朝祭。
三墩有个二桥村,在村中央,立有一石,高大不过一米,圆润如妇股,石的正面下方,裂开一条石缝,如女性生殖器官。石的左、右、后三面有小石墙环围,后有一棵不知名的苍劲古树。这块大石村民称为神石,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全村村民无不“烧香”朝拜;尤其是在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大摆三牲,男女老少一齐跪拜,炮仗轰鸣,场面热闹。
虽是村民拜祭的神石,但却没有香炉烛台。按通常习俗,大凡拜祭,都会给崇拜的图腾烧香。但二桥村民却非如此,香不点不烧,而是倒着插在石缝里,然后再进行朝拜。
这块神石有段传奇的故事。相传,一千年前,有一村民运石建房,用牛车拉着几块大石经过那里,一块巨石突然掉下来,稳稳地立在地上。村民们认为这是一块神石,会给村里带来好运,于是就地把它供奉起来。该神石有一条小缝,宽仅可插一支香,村民“烧香”时便不给香点火,直接把香倒插进石缝里。后来,有一村民觉得石缝太小,就用铁凿把石缝拓宽。第二天,这名村民便莫名死去。自此之后,大石一直被奉为护村之神。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
云南千年菩提树长出“佛手”,深抓岩壁,当地人:凤凰变的!在云南的香格里拉,有一颗非常传奇的凤凰菩提树,如果单独是说一棵菩提树的话,可能并不是多么稀奇,但是这棵菩提树却长在万丈悬崖边上,而且还在这里生活...
佛塔之国有人曾打过这样的比方:把大大小小的佛塔排列起来,真可以从缅甸的南疆排到北国边陲,绵延1500多公里。佛塔最集中的地方要数缅甸中部的蒲甘小城,这里曾是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之都,素有“万塔之城...
夏布因轻柔胜丝,避暑爽身,实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夏布原料为苎麻,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苎麻布,现称为夏布。夏布有生夏布和熟夏布之分,生夏布是淡草黄本色易于创作中国画,熟夏布经漂白后...
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及密教独立成派之后,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体佛法的立场来说,仍是彼此呼应的。念佛的方法,可以涵盖念一切佛与一切菩萨的圣号在内,未必单指念的阿弥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