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西藏的人,感受最深的是西藏浓郁的宗教气氛。你看那写着经文或绘有佛像的各色经幡,在家家户户的房屋上、账蓬上迎风飘扬。布达拉宫的经幡像节日的彩旗,从宫底一直挂到宫顶。布达拉宫和药王山之间的经幡长达100多米。拉萨市内许多街道跨街拉着一串串经幡,就象北京长安街上迎接外宾时挂起的彩旗。架在拉萨河上的一座小桥,远看桥上好象开满了鲜花,近看原来是挂满了经幡。就连那正在马路上行驶的车辆都挂着经幡。总之,无论在拉萨,还是在日喀则、昌都,也无论是在神秘的林芝丛林,还是在原始的康巴部落,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经幡。
代表藏民信仰与崇拜的经幡(又名风马旗),最初见于噶举教派(白教)的“牟沓”之上。牟沓,是藏文的“雾”和“绳”的合写,在现实中,牟沓则是一种从地面引向天空的牛毛绳子,绳子上挂有绘有经文及图腾崇拜的白布幡旗,用来象征好运和平安。经幡上的图案以龙、凤、雪狮、神鸟和佛像等吉祥物为主。 随着佛教的发展,经幡的应用范围从牟沓之上发展到屋顶、山头、大树、桥梁、佛塔寺院,从白色发展到红黄、白、紫、绿等多种色彩;形状从正方扩大到长方、大宽条,甚至还有组合式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经幡实际上是一种印在布面上的版画作品,它和玛尼刻石、壁画一样,不仅有宗教意义,还具有艺术价值,是中国民间版画中的一个鲜为人知的品种。 经幡艺术的内容颇为丰富。经幡上有历辈高僧、贤圣的传记画、肖像画,如莲花生大师、米拉日巴大师、宗喀巴大师和藏戏的创始人唐东杰波等。另外,表现佛经中的故事和传说的题材,在经幡艺术中也占一定的比例。这些经幡代表了藏族同胞的信仰。这是由于旧时西藏底层人民,生活在兵荒马乱以及重重压力之下,他们只好把新生与幸福寄托于虚幻的来生,以虔诚的行为来换取一张廉价的通往极乐世界的“门票”,经幡也就成为人们寄托理想的一种艺术形式。如佛本生故事中的变象“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等,把因果报应轮回流转等抽象的教义,用艺术的想象力加以显现出来。
和西藏一切有形与无形的艺术一样,风马旗的创作与传播,也首先是受宗教意念驱使并为之服务的,它是僧俗信众精神世界与神灵交通的一种媒介物。
风马旗,象征着天、地、人、畜的祥和;牧民们在刚搭好的帐蓬上系拴风马旗,是为了求得逐水草而迁徙的福佑;朝圣者跋涉荒漠扛着醒目的风马旗,为的是祈求旅途平安;江畔湖边人们遍插风马旗,显示着对水神的敬畏;生活于莽林峻岭间的人们高悬风马旗则是对山神的供奉。前后藏地区的人们喜欢在房顶与门首挂风马旗,这是对人畜兴旺时运亨通的企望。在金沙江两岸,我们可以看到一处处以整匹整幅棉布印成的巨型风马旗,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地覆盖于风水宝地,一任东西南北风的吹拂,犹如无数僧众日以继夜地诵颂着真经。
甘肃、青海藏区还有在隘口与山顶放飞纸风马旗的习俗。适逢正月,寒风劲吹,纷纷扬扬的风马旗雪片般飘入云端娱悦天神。
风马旗还有一项不易见到的功能,即遇有活佛尊者圆寂,家家户户须将房顶上的风马旗置放倾斜,以示致哀。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
送子龙赴吉州掾宋 陆游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