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烟最初运到中国的时候,其盛放之器被称为烟瓶,而并非后来意义上的鼻烟壶。这种随鼻烟一同舶来的烟瓶,其实就是今天的磨砂玻璃瓶,西语称其为“蜡”。西洋鼻烟瓶原来的体积较小,仅能装一两多鼻烟。烟瓶样式很多,有方的,有圆的,也有三角、六角及其他形状的。据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进献给万历皇帝的鼻烟,就装在这种西洋玻璃瓶内。
后来,西洋鼻烟瓶越做越大,有的瓶子能装一斤多鼻烟,最小的瓶子也能装四两。大的瓶子高约一尺,小的瓶子高约七寸,分别被称为“大金花”、“小金花”。对喜欢吸鼻烟的人来说,无论是“大金花”还是“小金花”,因其体积太大,所以携带起来都有些不便。于是,有人开始用以前的药瓶盛放鼻烟。在中国古代,一些名贵药品大多贮藏在瓷制的小瓶内。这种小瓶在当时被称为药瓶,制作很精美。今天看来,明朝时所用的盛鼻烟的器具都不是特制的,而是以前存放药物的药瓶。此情正如民国时期赵汝珍在其《古玩指南》一书中所言:“鼻烟初入中华时,并无另外特别使用之烟壶。遂多利用旧药瓶以盛鼻烟。”到了清代,吸鼻烟的人越来越多,对鼻烟容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专用鼻烟壶才诞生了。
按照学术界较为公认的说法,专用鼻烟壶的出现当在清朝康熙年间。据文献记载,康熙皇帝下令在清宫造办处生产专用鼻烟壶,最先在造型上确定了专用鼻烟壶的形制,增加壶的腹部容积,以便于多盛鼻烟。同时,为了保持鼻烟气味,壶口一般很小并且有盖。这种专用鼻烟壶最突出的特点是追求艺术性和观赏性,集多种工艺于一身。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鼻烟壶。
鼻烟壶是我国人民适应客观需要而生产的一种实用艺术品,是华夏文化艺术的缩影。对中国鼻烟壶的问世,人们曾作出过这样的评价:当鼻烟在欧洲大陆盛行时,欧洲人只把玻璃鼻烟瓶当做单纯盛放鼻烟的容器,却忽视了对这种容器的艺术创作。而中国人在这方面比世界上所有吸闻鼻烟地区的人们都领先了一步。这确是中国人的一大创造,也是中国对世界文化艺术的一大贡献。
上海人把农历正月初五称作是“路头神”即“五路财神”的生日,故民间初四夜和初五有接财神之俗,近代上海工商业发达,故这种风俗尤受重视。初四夜半子时,家家祭供鲤鱼、羊头(谐音“利”和“洋头”),满堂香纸蜡烛...
在江西省铜鼓县的客家人至今仍流传着浓郁的客家饮食习俗。铜鼓客家菓子包所谓菓子包就是用纸或箬竹叶包一些吃的东西,并用线扎好,上面夹放一小块红纸,整个包长约六、七寸,宽约四寸。铜鼓县民俗专家朱可山先生说:...
这是一种弥漫习俗醇香的米饭,黑亮飘香,闪烁着温情的乡韵,蕴涵礼信的光芒。一种用杨桐树、山楂树、枸杞树等二十多种树叶的叶汁,加入糯米、黑豆、红薯,蒸熟而成的米饭,俗称黑饭。制作和食用黑米饭,以示对释迦牟...
圣·多尼斯节是西班牙瓦伦西亚自治区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西班牙最甜蜜的节日。每年10月9日。自治区城市和乡村的大街小巷,村口路头,随处可见卖瓜果蔬菜形状的甜点糖果商店和小摊。甜点糖果五颜六色、形状大...
岛国萨摩亚位于太平洋南部,全境由萨瓦伊岛和乌波卢两个主岛及7个小岛组成。萨摩亚风情独特,美丽的风光和悠闲的生活让这里成为了著名的旅游 胜地,同时萨摩亚男性身体强壮,因此有人称他们为“世界上最强壮的民族...
鼻烟最初运到中国的时候,其盛放之器被称为烟瓶,而并非后来意义上的鼻烟壶。这种随鼻烟一同舶来的烟瓶,其实就是今天的磨砂玻璃瓶,西语称其为“蜡”。西洋鼻烟瓶原来的体积较小,仅能装一两多鼻烟。烟瓶样式很多,...
冬至是廿四节气之一,但在莆仙地区,冬至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民间习俗和地方文化。其中,冬至前一晚俗称“冬至瞑”,一家人围在一起搓汤圆,就是过节时不可缺少的环节。莆田人过冬至节从冬...
司马光墓位于山西省夏县城北15公里的鸣条冈。司马光墓地分为茔地、碑楼、碑亭、余庆禅寺等几个部分。茔地位于右翼,禅院列于左翼,碑楼在最前方。碑楼高大,壮观,内有“司马温国公神道碑”一通。碑身厚硕高大,碑...
每一个古村落,都是一个传奇,它们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人文生态和社会发展轨迹。每个古村落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传统风貌、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传承潮州市古村落的文化内涵。下面一起走进潮州最美古村...
在大不列颠做“V”手势的时候掌心不要向内,因为这被认为是挑衅或侮辱。据说,2个手指的致意是起源于英法百年战争。法国扬言要砍掉所有英国人射箭的手指头,结果最后英国大胜,因此摆出手指来炫耀自己是完好无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