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南国边陲湛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民俗,既明显地受到中原民俗的影响,亦有浓郁的本地特色。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春节是民间最隆重、内容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但湛江的春节也有本地的特色。
农村春节,一般从准备到结束约一个月时间,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作准备,内容包括整修房子、购置家具、添换新衣裳、采办各类年货等。年货有蔗糖、糯米、年画、对联、糖果、饼干、炮竹之类,一年所挣之钱大部分用于春节。年二十九或三十日最热闹的场面是宰猪、捉塘鱼、赶年晚圩,男女老少齐出动。傍晚家家户户贴“年红”,既有新年画,也有传统的“门神”,对联大多与福财之类有关,军烈属则在大门贴上由民政部门发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对联,厨房、猪、鸡栏则贴“足食”、“六畜兴旺”等横批。
湛江人对春节时间的介定,一般从农历12月23日至次年的正月16日,统称为春节期间或过年。故节前有“年晚”、“挨年”的叫法;节后有“年初几”、“年十几”的称谓。湛江人素有“未过正月十五都是年”之说,也就是说到了十六日才算春节结束,有的地方遇上十六是年例,年例大闹三天,春节时间的介定还要延长。此段期间都有特定的习俗和较固定的活动内容,有不少还相传至今。
农历12月23日,旧俗叫送灶神日,这天送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善恶。人们把灶君神位打扫干净,置酒、糖、果、糕,焚香祭灶。希望他“上天讲好话,下界保平安”。民间传说灶君是个大老粗,怕他讲错话,故祭品有用糯米做成的糕点,意在把灶君的牙粘住,不许他乱说,灶君升天后到大年初一清晨才回来。相传灶神掌管一家之福祸,故湛江的农村至今仍很重视送灶神。
12月24日,大扫尘,家家户户搞清洁卫生。《吕氏春秋》有载:“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是过春节的准备。“尘”和“陈”是谐音,扫尘有“除陈布新”涵义。扫尘时,人们习惯备新扫把,打扫墙壁、屋顶的灰尘和蛛蜘网,通过扫尘,把疾病、晦气、祸害一齐扫出门外,干干净净,以全新面貌迎接新年。扫尘和搞清洁,连续好几天,直至二十八,故民间又有“年二十八,洗邋遢”之说。人们除里外打扫外,还把家具、碗碟、床铺蚊帐洗涮一新,个人也通常在这段期间,洗头理发,添置新衣。
12月25日至除夕前,城里人开始忙于办年货,农村人则浸米舂粉,准备过年的食物。湛江农村兴包粽、做米乙、炸煎堆;城市则兴蒸年糕、炸角仔。粽以东海的大粽、米乙以雷州、遂溪的木叶夹最出名,主要是料馅足、可口,回味无穷。这些糕点,除自家吃外,大部分备作走亲访友,家家户户都这样准备,故东海岛有99条粽走亲戚,大家都回礼,最后回到家,还是99条粽的故事。
除夕是一年最后的一天,午后每家每户开始贴春联。春联又叫对联,古称“桃符”、“门贴”,已有2000多年历史。宋代文豪王安石名句“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新年贴春联风俗。春联用红纸写成,湛江也有人把贴春联叫“贴红”。春联的内容很广泛,但都离不开表示喜庆、吉祥和对未来期望、祈求。过去湛江居民最多用的一副对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生意人的对联多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以往对联由善书者代写,收酬金而润笔,而今市面有统一印刷品出售,还有精美烫金新品种。贴春联的同时,湛江人还有贴门神、年画,倒贴“福”字的习俗。门神贴在两扇大门,传统都是历史上的一些显赫人物,威武有杀气,达辟邪挡灾,如唐代的魏征、尉迟恭;三国的关公、张飞。年画农村布置房厅用多,增添节日气氛。内容除福、禄、寿外,历史题材较多,古代四大美人,红楼梦、水浒人物最受欢迎。倒贴“福”字则把大大小小的福字,倒贴在墙壁、门楣、房门,表示“福气已到”。
除夕的“团年饭”,湛江人十分注重,也叫“吃年饭”,除合家团圆、聚天伦之乐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故多远工作的人都尽力赶回来过年。团年饭是过春节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习俗吃团年饭前先祭祖或拜神,香烛烧完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鼓(寓好市)、生菜(寓生财)、腐竹(寓富足)、蒜(寓会计算)等以求吉利。湛江有的地方还流行吃团年饭时,遇上远行的人未归,则桌上摆未归人的座位及碗筷,像征团聚,以示怀念。若有新婚夫妇,也多摆一副碗筷,取来年添丁吉意。团年这顿饭,一般故意多做些,吃不完,留到明年,表示丰盛有余有剩。
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为了减少做年饭的劳累,近年湛江人在饭店酒楼吃团年饭,日益风行。较好的饭店,往往需要提前数月预订。不少人在席间,还注入新的内容,唱卡拉OK、打麻雀、照相留念,令团年饭多姿多彩。
守岁来源很早,唐杜甫诗中已提及:“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守岁,通常大人围坐畅谈,通霄不寐,取意对逝去的岁月眷念,对新的一年殷切期望,也表示精力充沛,龙马精神。《雷州府志》记载有清嘉庆年雷州守岁的习俗:“元日凤兴,焚香,烧爆竹,设‘清席’,祀香火神及祖先,曰‘供岁饭’。”所谓“凤兴”,就是午夜12时,父母长辈叫醒小孩起床,踏新年地,穿新衣服,给压岁钱。压岁钱,湛江俗称“穿衫带”,多数称“利是”,讨压岁钱称为“逗利是”。由长者给后辈,以儿童为主,未结婚的成人与儿童同等看待,也可收取。压岁钱意在镇压邪祟,希望小孩快高长大,聪明进步。“逗利是”是儿童最高兴的一项活动,可用压岁钱买零食或鞭炮,节俭懂事的小孩子,则储钱交学费。
守岁在湛江的一些农村尚流行,子时一到,便炮竹齐鸣。而今城市以看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电视取代守岁,看完联欢节目已踏入新的一年。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
送子龙赴吉州掾宋 陆游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