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是石上的正月,石上以割鸡出名。可以说,割鸡是石上的狂欢节。
石上是李姓人的天下。石上原名石溪,原有丁姓 居住。也许是这个姓不好,人丁不旺,老是丁忧,深受外姓欺负,只得将有关财产出卖给李姓,远走他乡。也许是有皇室血统的缘故(李姓远祖可以追溯到唐高祖李渊),李姓自南宋时来此开基,人丁好不兴旺。此后,李姓分成六个家族(六房),建有六个祠堂。全村又有一个总祠堂,号称六房祠。这些祠堂青砖青瓦,雕梁画栋,鸟喙啄天,甚是气派。至今还有四个祠堂保持得相当完好。另这里还有建筑完好的青年祠堂。
1997年李姓重修族谱,载谱红丁数竟然有3000余人。割鸡可能就是李姓吸取了丁姓的教训,搞的生殖祟拜和祈祷 ,也许是对于自己人丁兴旺的炫耀。正因为如此,只要添了丁,无论你在哪里谋生,无论你离家有多久,只要你是石上人,你都会回到石上来割鸡;因为石上李姓的根,割鸡是你李姓的魂。
这种民间活动,涉及户数多,挺易出事。不过最近几十年来,它开展得井井有条,老俵满意,政府放心。这不能不归功于那些组织者,他们都是一些热心公益活动的中老年人。到了初十、十一这两天,他们便通过各种渠道通知添丁的家庭到青年祖祠开会,商讨有关事宜。人员到齐后,他们便会首先向人们祝贺,然后说今年参与割鸡的有多少家,都有谁谁谁;需要开支的项目有哪些,总计花费有多少,各户应当分担多少;活动什么时候开始什么项目,以什么为信号。老人们又说如今是新社会,旧事应当新办,不能搞封建家族那一套落后的做法,否则影响邻里团结,不利于今后活动的开展和发展,重则被政府取缔,那将是灾难性的后果。
为了安全地进行,割鸡采取抓阄定序的办法。排除了人为因素,完全是凭自己的运气,抓到了前几名的自然高兴,抓到了后几名当然有点沮丧,但是毕竟是添了丁,有机会割鸡,大家还是高兴。石上是李姓的人天下,不过管事的也也有外姓。割鸡活动也向添丁外姓开放。有的祠堂(族)甚至会游说外姓人挂靠到他们的祠堂,以便扩大本房割鸡的规模,二来也是借一下人家的运气,让本房明年人丁兴旺。可以说李姓外姓,其乐融融。
谁家有了喜事,亲戚邻里当然会来祝贺。一般来说,人们的贺礼是一封鞭炮,多为5000响,也有10000响的,外加一二包一般糖果,总计价值二十年左右。孩子的外公外婆又不同了,因为这是他们高兴的时候,也是他们显摆的时候。只要有条件许可,他们就会雇唢呐乐队为外孙奏乐,俗称批吹,又叫送吹。主家则要备好糯米酒、猪肉、鱼、鸡,——有条件的甚至会单独宰一只猪——来招待客人。正式的酒席定在十四十五这两天里,一共两次,规格和归亲嫁女过生日一样。用当地的话来说这是做东好(冬豪)。
女人们在家中为酒席忙碌着,男人们岂能落后。十四下午四点钟左右,震天动地的土铳响了,那是呼唤人们到老街上集合的信号。这时候人们像潮水般往老街上涌去。老街临河而建,被麻蚀的鹅卵石,薄薄的青瓦,乌黑的吊楼,风化的墙壁,似在诉说着街道和割鸡一样古老。抬眼望去,只见街头上站得满满的,有的一手抓鸡一手拿刀,有的双手端着蜡烛台。他们便听从主持人的吩咐,根据抓阄时定好的顺序站着。
这些男子一个个昂着头,目视前方,大有古代将士出征时的慷慨激昂,甚为了得。“呼”的一声口哨响过,割鸡开始了。只见站在第一的男子如离弓出手,似闪电撕黑,朝汉帝庙狂奔。后面的则急起直追,欲往前倒。观众也不例外,只不过是侧边和后边进行罢了 。一眨眼的工夫人们就到了目的地。在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后, 排在第一的两个男子就提着血淋淋的鸡,拿着沾有鸡血的刀,端着烛台从庙里飞出,直朝六房祠奔去。 后面的人又同样跟了上去。回过头来看,只见黑压压的人 ,路上是,楼上是,树上是,坎上是;独个的,结伙的;牵着小孩的,敞开胸脯揉着乳房给孩子喂奶的。割鸡的人走进六房祠后,则在族中长老的主持下对祖宗进行跪拜祭祀。祭祖一项,外姓仍然可以参加。这些杂姓和李姓沾亲带故,乐于参加这一活动,一来是多年形成的规矩,二来高兴,三来则想沾一点石上大姓——李皇后代的大气,光彩,让自己也能在石上大姓起来。
十五上午则是上神的时候了。吃过早饭,已是9点钟左右,主家会派人拿着小蜡烛,提着鞭炮,有的则带着唢呐乐队吹吹打打到亲友家里去。点上蜡烛,然后放一串二三十响的鞭炮,对其祖宗的牌位,合着双手鞠个躬做个辑以表敬重。这一段因在人们的家里进行,故对一般人的吸引力不是挺大。
割鸡的高潮是放鞭炮。十五下午四点左右,震天的土铳又响了,这是准备放鞭炮的信号。这时村中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外来的亲戚朋友都往各自的目标祠堂走去,用万人空巷形容毫不为过。四九房是石上人丁最多的房,故这里聚集的人最多。只见一根根缠满鞭炮的竹篙从周围的半空中往祠堂浩浩荡荡地游行过来,转眼间祠堂门口便竖成了一坐小山。四点半左右,土铳又山响了,这是放鞭炮的信号,噼里啪啦排在第一的主家点燃了鞭炮,后面的人则在鞭炮快要放完时接着放,有的人家鞭炮太多了,为了加快速度,干脆把竹篙一根一根地往点着的鞭炮堆里扔。不知道还以为这里在进行着一场大的战役。天空中烟雾弥漫,火光闪闪,炮声震天。人人都成了聋子,个个成了哑巴。突然你的耳朵管用了,你这边暂时安静下来了,这时周围的祠堂传来了同样的声音。则在鞭炮快要打完,,顽童们看上了余鞭,跑了过去。这时,鞭炮突然响了,孩子们们慌忙跑出来。仓促间,有的跌到,有的跟鞭炮接吻,烧着了衣服,又慌忙扑恶灭身上的火,更有好事的小孩点着儿个的鞭炮往他们身上扔。旁边的人唿哨,顿脚,大笑。在这燃烧和轰炸中,主人的面子得到了足,观众饱了眼福和耳福,孩子享受到了刺激。
五点半左右,鞭炮声终于静了下来。凉亭外成了人们集中的新地点,10多个人在主持人的安排下有序的站着,每人手中提着6个用竹篾做成油纸裹着的灯笼。不一会儿这些人就往李家塅———一片宽阔的稻田出发。爬上高处远眺,一条灯龙在李家塅上不断摆动,烛光闪闪,唢呐声、锣鼓声不时传来。不久,灯龙便往高处的肚脐岭游去。这时候,天色已晚,游动的烛光在浓浓夜色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明亮,就好象传说中的神仙提着宝灯来到凡间走动,煞是浪漫。约过了个半小时左右乡政府那边又传来了咚咚的锣鼓声,接着又响起了鞭炮声,这是游灯的队伍回来了。灯队按着一定的次序到各个主家的亲朋好友家里表演下,说一些祝福的话。亲友家的人则点燃了鞭炮,有的甚至放起了焰火迎接,说“有啊”“好啊”等话来应贺。走完了有关家庭后,主家把灯笼分发到亲朋好友家里,以示与人分享喜悦,祝其明年也添丁生子。
这样,一年一度的石上割鸡拉下了帷幕,石上人开始了新的生活。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