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海古镇,每到端午节,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手举采莲旗,抬着龙王头,载歌载舞,登门入室为人们送祝福。这就是安海别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嗦啰嗹”。在台湾鹿港等地,也有端午节抬龙王头踩街的习俗,据说就来自安海“嗦啰嗹”。
“嗦啰嗹”表演诙谐风趣。队伍最前面的是头戴斗笠、留着八字须、手撑着长杆幡旗的“旗手”,其后有锣鼓队及四人合抬的龙王头。队伍两旁,一边是“铺兵”,他肩挑着系有生猪脚、草鞋和装有雄黄酒的夜壶的竹杠,一边是男扮女装的花婆。整个队伍,一边似摇船般有节奏地前进,一边和着《采莲曲》,高唱《嗦啰嗹》歌谣。
如果户主在门口放鞭炮,就表示邀请“嗦啰嗹”队入户表演。这时,“旗手”当众喝了小铺兵夜壶里的雄黄酒,装疯卖傻如醉汉,猛冲入户主家中,表演唱采莲歌曲首联后退出。接着,花婆走着科步,口唱“采莲”歌谣,向户主赠送玉兰花,表示龙王爷给户主留下福禄吉祥,户主则回馈红包来表示感谢。随后花婆退出,户主放鞭炮,这叫送龙神。
“嗦啰嗹”民俗文化传承人颜昌瑞老先生介绍说,“嗦啰嗹”也叫“采莲”,因游行时唱的歌词中反复出现“嗦啰噠”而得名。“有专家研究说‘嗦啰嗹’是佛教的梵语,含消灾纳福之意,这也许是群众乐于称之的原因吧。”
历史上,中原时常战乱,部分居民移民福建,带来了“嗦啰嗹”等中原文化。最初“嗦啰嗹”在泉州多个乡镇都有盛行,但现今只有安海镇仍完整保留这一传统民俗。
“‘嗦啰嗹’表演是为了驱邪、祈福。” 颜昌瑞说,古时候,中原大地端午时节气候湿润,瘟疫、传染盛行。传说五月初五是龙王的诞辰,人们寄希望于龙王,希望能够吸走多余的水分。于是人们抬出龙神塑像,挨家挨户祈福消灾。
“嗦啰嗹”表演形式独特,用夜壶装酒、花婆男扮女装等细节格外引人注目。“其实装酒的夜壶是新的,但人们认为夜壶是脏的东西,用它来装酒,有一种以毒攻毒的概念。”颜昌瑞说,花婆男扮女装,是因为古时候女子一般不参与民俗活动表演,所以只能用男演员来代替。
每到端午节,人们都希望“嗦啰嗹”队伍能第一个来自己家采“头莲”,据说获福最大。安海旅外侨胞更是难忘故乡“采莲”民俗。1988年,旅外安海侨胞筹资拍摄录像《故乡安海》时,再三嘱咐“端午节‘采莲’不能丢”。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泉州举办“世界民俗摄影研讨会”,原本计划仅演出15分钟的“嗦啰嗹”,因观赏民众喜爱,演出时间一再延长。
“我们这个‘嗦啰嗹’也传到台湾,那边不叫‘嗦啰嗹’,但也抬着龙王头踩街。”颜老回忆说,2000年端午节,自己曾去台湾鹿港,看到民众抬着龙王头踩街祈福,奏的曲和采莲曲类似。他说,“鹿港20%是安海迁过去的后代,文献中有记载,抬龙王游街是从安海传过去的。”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颜昌瑞就全身心投入到“嗦啰嗹”的保护工作。从组建“嗦啰嗹”队伍,参加全国舞蹈调演赛,再到组建示范队等,为“嗦啰嗹”的传承默默付出。2008年6月8日,“嗦啰嗹”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海端午“嗦啰嗹”习俗,又叫采莲。端午节午后,人们抬出供奉的龙王头雕像焚香叩拜,走街串巷进行采莲活动。由于行进间反复咏唱《采莲歌》,领唱者每唱一句歌词,众和声高歌“嗦啰嗹啊伊嘟啊啊咧”,意为“消灾纳福”,因而称采莲为“嗦啰嗹”。是日,小镇人家还要“煎饦补天”、结粽,在大门口插松艾、室内烧苍术蝉蜕,小孩身佩“虎仔香袋”,阖家老幼穿新衣上街游赏,登白塔“投饦”,以弭祸祛瘟,祈福安康。还开展水上“捉鸭子”等活动。
水上“捉鸭”是端午安海古镇三百余年的竞技遗风。弄潮人踏过从千年古石桥——安平桥墩伸出水面的、涂抹油脂的长竹竿,走到末端探笼取鸭。相传该习俗是郑成功在安海港操练水师的史俗演变,极具挑战性和趣味性。
安海端午“嗦啰嗹”习俗是中原地区的古民俗,为两晋时期随一大批士民避乱南迁,带来的中原民俗文化,包括广为流行的采莲,与闽南的多元文化相融合,传承传播,是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海洋文化、宗教文化相融的一个缩影,是泉州、福建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古民俗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安海端午“嗦啰嗹”习俗具有丰富的中国端午节的内容和形式,“嗦啰嗹”的曲调热烈、简单易学,其舞蹈动作来源于日常生活,是中国端午民俗文化的另一种类型,在泉州这个多元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极具研究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文化学术价值。
安海端午“嗦啰嗹”习俗在泉州市区和晋江、南安的滨海乡镇也普遍盛行,影响广泛。
古时泉州城,每年农历五月的端午节前后,大街小巷到处可见一队队手执“缚榕缚艾”的长杆“采莲旗”,抬着造型奇异的龙王头,唱着“嗦”褒歌,一路踏舞,一路挨家挨户“采莲”。这就是拥有八百多年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端午民俗活动——“嗦啰嗹”。
其实,很早以前“采莲”就广泛流传于泉州城,以及周边晋江、南安、惠安各沿海地区,后逐渐消失。1953年晋江安海镇尤金满、颜昌瑞等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对“嗦”舞进行了改造,继而搬上舞台,甚至选送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舞蹈会演。
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嗦啰嗹”的代表性传承人颜昌瑞介绍说,每年一到端午节,安海镇街头会有一队打扮一新的男女举着缚挂“榕枝艾草”的采莲旗,抬着“嗦啰嗹”的龙王头,一路踏舞,一路和唱“嗦啰嗹”歌曲,沿街沿巷,入室入户为人们祝福。而整个安海镇的大人小孩个个都会穿上新衣服,跑出来祈求平安福气,一片人山人海、热闹异常的景象。
据颜昌瑞介绍,“嗦啰嗹”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端午民俗活动。关于“嗦啰嗹”的历史由来,民间还流传着一段这样的传说:古时候,中原大地每年四月正逢梅雨季节,淫雨不休,潮湿的气候带来了瘟疫的流行,人们苦于淫雨为患,却又无可奈何,所以总是寄希望于龙神的搭救。因为龙在人民心目中是至高无上、具有极大威力的神,它能兴云布雨滋养大地,也能吸走多余水分解除人间水患。
传说农历五月初五是龙王的诞辰,于是,人们抬出宫庙中供奉的龙神塑像,敲锣打鼓,挥着采莲旗挨家挨户地拂扫,欲借龙王的神威,驱走淫雨带来的邪气,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家平安。此后,每年的端午都会举办这样的“采莲”活动。由于采莲活动中所传唱的歌词中反复出现佛教梵语“嗦啰嗹”(意为消灾纳福),因此,群众称“采莲”活动为“嗦啰嗹”。
“嗦啰嗹”是一项富有艺术表演内涵的游街活动,它的活动空间很大,表演形式很随意,而整体风格洒脱自如,雅俗共赏。从化妆到着装,乃至道具设置等诸多方面,都是别具一格。同时,它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民俗活动。
端午节当天,安海供奉龙王的六个境铺就抬出象征龙神的泥塑或木雕的龙王头,让人们焚香叩拜,待到午后,才出发开始“采莲”活动。
传统的“采莲”队伍比较简短,但十分有趣。走在队伍前面的是一个扮相滑稽的旗手,肩扛一根木棍,前端挂个锣,走一步,敲一下,后头悬个新尿壶,内装烧酒。其后为“采莲”队,每人手持一彩旗,上插榕叶和艾叶,接着是几位男扮女装的“花婆”,手里各提一只漆篮,内放红、白鲜花。后面抬着一个龙头。乐队伴奏。
队伍经过大街小巷,按照传统风俗,如果户主在门口放鞭炮,就表示祈请采莲队入户采莲表演,采莲旗手当众喝了小铺兵夜壶里的雄黄酒,装疯卖傻如醉汉,表演唱着采莲歌谣的首联——“龙王采莲采四方,主人世代当富翁”然后退出;随后,花婆也紧接着入户表演;最后,户主把预先备好的红包放在漆篮里。花婆从篮中取出3朵白玉兰和1朵红花,作为答谢。
按旧俗说法,采莲队员在户主家或店铺内挥舞彩旗,可驱邪避灾,保佑兴旺发达。因此,无论店家或居民,都会争先恐后地放鞭炮欢迎采莲队入内表演。所以,每年的端午节出现争采“头莲”、“二莲”、“三莲”的情景。据说首家接受采莲的称为“头莲”,而争取到“头莲”的所获福气也最大。
“采莲”活动程序
1、采莲旗手当众喝了小铺兵夜壶里的雄黄酒,表演如醉汉;
2、面朝户主大门,立正高举采莲大旗;
3、迈出右脚,速转斜举采莲旗,对准户主大门,作瞄准冲锋姿势; 出其不意,突然猛冲入户主大门;
4、入户后用醉汉动作,表演唱采莲歌谣首联“龙王采莲采四方,主人世代当富翁”然后退出;
5、花婆紧接着入户,表演唱这首采莲歌谣的后面几句:“龙王采莲采向东,主人钱银用不空;龙王采莲采向西,主人珠宝满厝内;龙王采莲采向南,主人财源通龙潭;龙王采莲采向北,主人黄金顶厝角!”然后礼谢退出;
6、接着,花婆入户向户主赠送玉兰花,表示龙王爷给户主留下福禄吉祥;户主接花,回馈红包给花婆,并恭敬答谢:“辛苦!劳驾!谢谢!”至此,采莲表演圆满结束。
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时,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传统的舞狮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出现在城镇和农村。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南北朝...
邵阳市隆回县岩口镇山区谷雨有采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岩口山区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桌盛宴,那么婚嫁则是其中色味最美最浓最酽的一道佳肴。徐州新沂民间传统婚俗绵延数百年,虽不乏繁文缛节,但很多耄耋老人每当回想起自己年轻时那迎娶婚嫁时的动人一幕,依然禁不住满脸绽开幸福灿然...
达摩易筋经: 镇寺之宝。达摩洗髓经: 镇寺之宝。太虚真经 (练气):各院堂首座选修。太玄真经 (练神):各院堂首座选修。空明真经 (练精):各院堂首座选修。杂阿含经: 藏经阁主修。波罗蜜多心经:藏经阁...
土家人是巴人的后裔,巴文化也被称为巫文化,一谈到巫一般人就想到跳丧,“热热闹闹送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这就是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山寨里,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请歌师傅打丧鼓。当夜,唢呐高奏,锣鼓大作,...
韶山餐饮以土菜和湘菜为主,突出韶山本土的地方特色。毛泽东一辈子钟情于粗粮糙米、乡菜土味。韶山毛家菜,伟人食俗,湘菜味道,韶山特色,千滋百味。毛家红烧肉韶山最有特色的肉类菜要数毛式红烧肉,要知道当年毛泽...
印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ia),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南部,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人口8、211亿,是个多民族国家。印地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和商业用语。首都新德里(New...
陕西八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奇特风俗习惯。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
严州干菜鸭是中国浙江建德传统名菜,因以水鸭和干菜合烧而得名。传说,明朝时当地一家菜店突然来了一名知府要用膳,菜店老板没有准备,为应付知府,急中生智,将未下蛋的麻鸭收拾干净,将雪里蕻干菜、肥猪肉、熟火腿...
留园在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占地约50亩,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原为明嘉靖时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东园,清嘉庆时刘恕改建,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当时以造型优美的湖石峰十二座而著称。经清太平天国之役,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