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谷雨”,也是联合国倡导建立的“中文日”。2010年,联合国新闻部宣布启动联合国语言日倡导并促进六种官方语言(中文、阿拉伯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在联合国的平等使用。其中,中文日定在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谷雨”,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中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桥梁。
中文不同于其他字母文字,属于象形文字,这使得中国书法独树一帜,拥有其他语言所没有的独特艺术美感。在历史漫漫长河中,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多种形态变化,充分展示了五千年中华民族的艺术美感。诗词歌赋更是中文运用到极致的表现,段数、句数、韵律、字数、句式、平仄方面严格讲究,使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能经久不衰,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延续至今。中国书法和文学极大丰富了世界文明宝库。
文字作为知识保存的载体,使得古人的经验、知识能够一代代传承下来,中文的延绵不绝使中国古代智慧能够不断发光发热。屠呦呦在诺贝尔获奖演讲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等等,这些中医药古籍都是通过文字这一载体留存并造福全人类的。
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常常引用古典名句来阐述问题,引用“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说明要成为一个圣人,就不能有个人意志,只能有百姓意志,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引用“国虽大,好战必亡”来阐述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内涵,中国繁荣昌盛是趋势所在,但国强必霸不是历史定律;引用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来倡导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化参与程度的日益加强,世界各国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很高。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球154个国家(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不断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中华语言文化在中国参与国际事务、与各国交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一步就是推动中文的国际化,更多的人了解中文、学习汉语,才能更好的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理解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哲学、增强对中国政策和国际主张的认同感。语言传播力的增强,有助于推动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增加,在国际场合更好的发声,更加准确清晰的自我表达,从而才能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和国家软实力。
当前全球化挑战不断加剧,应对全球性问题不是一两个国家就能做到的,需要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相互配合、同舟同济。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的多样性有助于推动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和谐相处,在当今应对全球性挑战中,需要从不同文化中汲取智慧,加强世界文明交流和互相借鉴。充分挖掘不同文化所蕴含的智慧来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推动一个更加包容的可持续的全球化发展。
联合国中文日的设定从一个方面来说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肯定,也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一种象征。首先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便是统一,祖国的统一自不必说,文字的统一一样重要。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第一件事便是统一文字。中国大地幅员辽阔,中间崇山峻岭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将我国的人民分散在各个角落。
如果文字不能够统一,祖国各地的人便不能交流,他们也依旧处于自己的生活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秦始皇所谓的大一统从真正意义上也只是表面的。但文字统一的话,就另当别论。散布在祖国各地的人都有各地的方言,人们可以不说一样的语言。文字相同就可以通过写信交流,更加促进人类的进步。
智慧并不是凭空而来,需要许多人的努力在一霎那间开花结果。之后的改朝换代,许多民族不只是汉族统一中国大地,甚至是历代的君王都可能不说汉语,但文字的习俗依旧没变,所以才能够让历史源远流长。
佛珠,也叫念珠,是教徒念佛时用以记数和束心的工具;同时也是佛教弟子修行时必备的一种信物。今天,很多喜欢时尚或显示个性的人也戴上一串佛珠,但他们却未必知道长短不同的佛珠所包涵的意义:根据藏经的记载,最上...
西安作为一座古城,它的魅力不仅仅是兵马俑、大雁塔、城墙,还有那一条条古老的街巷,它们像血管一样,遍布于城市的肌体。有了这些老街巷,西安才显得更亲切、更鲜活、更生动。也许,我们许多年都去不了一次西安的名...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
送子龙赴吉州掾宋 陆游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