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村村位于渔亭镇西南方向渔瑶公路线上,距渔亭镇政府约5公里,渔瑶线贯穿全村,交通较为便利,村南西与休宁、祁门接壤,西面与考川村及祁门接壤,是一个三县连接处,全村辖有6个村民组,共302户,1100人,其中劳动力585人,党员33人。 汪村村有山场9750亩,耕地1535亩,其中水田875亩,旱地2,,汪村村行政区划,……[详细] |
汪村村基本概况 汪村村东与建东村接壤,西与董冲村相邻,南是山峰层叠的梅笼山。北是碧波满漾的黄泥湖可谓依山傍水,327省道穿村而过,全村总面积7.8km2其中耕地面积4900亩,林地6700亩,全村以农村种植为主导产业是农业大村,全村总人口1320人,下有13个村民组。,,汪村村行政区划,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详细] |
一、地理位置 汪村村地处休宁西南边陲,距县城66公里,与齐云山、西递宏村风景名胜区相距54公里;与江西瑶里风景区相隔37公里,是汪村镇政治、经济、文化、物流中心。 二、自然条件 汪村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群峰竞秀,绿水环绕,林木葱郁,山脉和河川盆地,,汪村村行政区划,……[详细] |
汪村村委会距镇政府1公里,205国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良好。汪村是以农业为主体的村,位于白地镇西北部,辖19个村民组,农业人口2443人。全村村域面积1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09亩,有林面积5000余亩。辖19个村民组,637户,2419人,其中浙江库区移民人口683人。 村两委班,,汪村村行政区划,……[详细] |
汪村村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中部,距呈坎镇政府驻地呈坎三公里。全村由上汪村、下汪村、东横、叶村、下家碓5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组成,人口2200人,651户,全村总面积24平方公里,汪村村系畈山区农业资源较为丰富,是宜农宜林的综合发展地区。全村水田1900亩,旱地165亩,林地9000亩,其中茶园面,,汪村村行政区划,……[详细] |
本村有197户人家,一共526个人口。党员有党员19个.村里一共有耕地55迷,林地120亩。村里人均收入为5100元。村里主要经济农作物大棚蔬菜,村里还有几个私人小企业,主要有印刷厂,服装厂和塑料加工厂。村里为新农村建设修建公路、自来水和村办综合市场80多万.,,汪村村行政区划,浙江省金华武义县壶山街道汪村村行政区划,……[详细] |
汪村自然环境优美,社会治安良好.村民朴实大方,遵纪守法.有着优良的传统文化!我村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到我村投资这片“热土”。 汪村位于双港街道西面,距离市区约3公里,我村靠老320国道,村后面便是衢江,地理环境优良。我村有310户,人口近917人。人均纯收入近5000元。我村交通也十分便利,一定,,汪村村行政区划,浙……[详细] |
汪村村位于淳安县枫树岭镇,共有人口371户,1233人,总劳动力共计856人。山林面积12913亩,耕地面积2336亩。201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672.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944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62元。,,汪村村行政区划,浙江省杭州淳安县枫树岭镇汪村村行政区划,汪村村……[详细] |
做法:蒸法 特色:状如牡丹,鲜美利口。 材料:熟肉250克,瘦猪肉100克,精面粉500克,笋丁125克,虾子3O克,蛋清5个,酱油50克,湿淀粉10克,芝麻油100克,料酒10克,味精、精盐各少许,熟猪油75克。……[详细] |
西递村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递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山脉南麓的黟县东源乡,距县城东8公里。 据明嘉靖《新安氏族志》载:西递村因“罗峰文其前,阳尖障其后,石狮盘其北,天马霭其南,中存二水,环绕石之东,西之西,故名西递。”清著名学者俞正燮在《古黟山水记》中云:“西递系因是府(徽州府……[详细] |
大浮杨梅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产于市郊大浮山、马迹山。有近千年栽培史。江南是杨梅的发源地,古称杨梅为"吴越佳果"。大浮杨梅肉厚核小,酸甜可口,有乌梅、白荔枝、大叶细蒂等10多个品种。成果有只止渴开胃、益气生津等功效。无锡人还喜食"酒浸杨梅"。以杨梅浸酒,兑少量红糖,可去湿、止泻、消暑、御……[详细] |
“确山夏枯草”是确山县久负盛名的名优特产,其穗体长且饱满,呈棒状,粗壮匀称、柔软,有弹性,不易折碎,干品呈淡棕色至棕红色;气味清香,味淡。夏枯草常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核、乳腺增生、肺结核、急性黄……[详细] |
山茶油(又名野山茶油,茶籽油,油茶籽油)。取自油茶树的种籽。山茶油的制作过程可分为:去壳,晒干,粉碎,榨油,过滤,全过程均为物理方法,因此它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用油。茶油中不含芥酸,胆固醇、黄曲霉素和其它添加剂。经测试:茶油中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0%以上,油酸达到80-83%,亚油酸达到7-……[详细] |
新郑丁家粉蒸肉始自清末丁家饭庄,距今有一百二十年历史,曾经皇帝 御厨指点,会南北风味精华,在传统基础上创造的一道名菜。新郑古为"九省通衢",南北交通要道,行人很多。清末民初住在城里"察院"来往京城的皇差,常到北街丁家"萃宾楼"用饭,把南北各地风味,官府烹饪技艺传到这里。又经丁家五代一百多……[详细] |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