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详细] |
谢无量(1884~1964),男,四川乐至人。原名蒙,字大澄,号希范,后易名沉,字无量,别署啬庵。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1901年与李叔同、黄炎培等同入南洋公学。清末任成都存古学堂监督。民国初期在孙中山大本营任孙中山先生秘书长、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之后从事教育和著述,任国内多所……[详细] |
[生卒]?-? [籍贯]乐至县人 [朝代] 明朝 [主要著作] [小传] 明崇祯十五年(1642)四川乡试解元。甲申(1644)国变,张献忠据蜀,简臣携母逃至顺庆(今南充市)。弘光嗣立南都,命王应熊、樊一衡攻蜀。简臣偕赵司铉等倡召复明军,得十万人,复顺庆等十余城,以功授邛……[详细] |
谢国荣 [籍贯]乐至县人 [朝代] 清朝 [主要著作],,,,, [小传] 同治元年(1862)岁贡生。注铨训导。沉默寡言,学问渊博,究心经史,至老不倦。设馆授徒,从游者多知名之士。世称辉山先生。著有《乡党图辑要》、《昭穆图考刊误》、《井田图考便览》、《九州图考补……[详细] |
陈昊苏 (1942~) 四川乐至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历任七机部第二十三所技术员、副主任,军事科学院战史部研究员,共青团中央-书记,北京市丰台区委副书记,北京市副市长,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名誉教授。全国第四、五、六届人大代表,全……[详细] |
伍元新 (1940~2012.10.17) 笔名表欣、吴骥等。四川乐至人。大专毕业。1960年参加工作,历任技术员、中学教师,《花溪》杂志,《群众艺术》、《少年文艺报》主编,贵阳市群众艺术馆副研究员。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儿童小说《娄山少年》,话剧剧……[详细] |
钟知一,男,1925年生,四川乐至县人.1946年就读于四川省立艺专(大专,四川美院前身),5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2年相继在四川文联、四川日报作美编。 代表作《同学们》,在1956年“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中获银奖.2003年《天山十月雪》、《月系火焰山》二画,在参加全国书画大展中均……[详细] |
罗光燮,1941年12月3日生于四川省乐至县新建乡一贫苦农民家庭。罗光燮7岁时,父母省吃俭用,好不容易凑够学费,送他上学念书。在旧社会,穷人的孩子在哪里都得遭受欺凌。在学校,几个地主崽子不是抓住罗光燮朝他头上撒尿,就是用尿合泥巴糊他的眉毛和眼睛上。一次,他们还故意唤狗把他咬伤,迫使罗光燮退……[详细] |
叶镛(1899-1928)四川省乐至县人。高小毕业后,因家贫无法继续升学,即投考河南洛阳陆军第三师学兵营,学习军事,一九二四年秋冬间,转入川滇黔建国联军在湖南常德开办的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第四期,在校参加国民党。毕业后,任该校武汉分校第一大队区队长,192……[详细] |
莲花墩位于万泉河中央,据传很久以前,有一鳌龙在此兴风作浪,祸及百姓。观音闻讯,足踏莲花赶至南海。与鳌斗法七十二个回合,终将鳌收服,并令其不得再惹事端。然后卸下莲花宝座乘鳌而去。卸下的莲花宝座就是今天的莲花墩。1999年底,博鳌亚洲论坛的推动者--博鳌之父蒋晓松先生在莲花墩上捐建造了一座高达……[详细] |
卫山位于观海卫镇老城的北部,这座高120米的小山原名浪港山。之所以有如此之名,原因有二:一是此山当年在海浪中沉浮,只露出尖尖的山峰;二是在山的北面原是汪洋一片,汹涌的海潮常常肆无忌惮地袭击山南的村落,而小山往往显得无能为力,人们把这小山比成为海浪的栖息之地。卫山一名,到了明代初才被冠之。……[详细] |
介 绍 妖魔山外缘周长约16公里,山体表而积约40平方公里。从地貌及地理位置上看它位于准葛尔盆地南缘,属于荒漠区。强烈的干热气候给这里留下深刻烙印,春秋两季较湿润,干旱相对不明显,夏季干旱,热量充足,冬季漫长而寒冷。 在乌鲁木齐的民间曾流传着“云罩妖魔山,地上水漂船”的民谣。当年屯田筑……[详细] |
酥丝饼 “半疙瘩”是襄垣县的一种名小吃,原名“酥丝饼”,色泽金黄,酥脆干香,食后余香,魅力无穷。它是取发酵面肥掺入干面粉加碱液揉匀扎透,制成椭圆形饼子胚,一切为二,放在鏊上用炭火烙烤而成的烧饼,因是半个饼子故称“半疙瘩”。 为什么叫“半疙瘩”呢?相传,王莽篡汉,汉室后裔刘秀举兵反莽。但……[详细] |
小关庙大殿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小关庙大殿,位于代县上馆镇西北街村小关庙街。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碣载,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崇祯元年(1628)、清乾隆四年(1739)、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现存为明代遗构。 大殿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38平方米。石砌台基,基宽13.7米,……[详细] |
留园在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占地约50亩,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原为明嘉靖时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东园,清嘉庆时刘恕改建,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当时以造型优美的湖石峰十二座而著称。经清太平天国之役,苏州……[详细] |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