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公护(1898~1943),黎族,元门乡暗村人。白沙起义前是元门峒著名的“奥雅”。白沙起义时是一区方面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由于家庭人口多,生活十分困难,只好分家居住。分家时,他除了得1亩地外,没有别的财产。2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后,他定居暗村。在左邻右舍和亲人的……[详细] | 
|  王亚福(1908~1944),黎族,白沙乡什奋村人。少年时代喜欢打抱不平,村中不论大人小孩发生什么争执,他都爱辩清是非,他的公正评理得到大人的赞扬。  1940年4月,他和符尤相曾领导什阳人民投入驱逐国民党县长丘海云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1943年上半年,红毛地区出现饥荒,王国兴、王玉锦……[详细] | 
|  符桂刚(1918~1944),黎族,白沙峒什空村(今和荣村)人,参加王国兴、王玉锦发动和领导的“白沙起义”,是白沙一区方面的领导人之一。  1942年底,他和王亚福、符亚灵等召集白沙各峒头领符焕昌、巴美花、巴丰章、符力农等共商发动群众反抗国民党顽固派的事。他还亲自到霸王、南溪(今南开乡)等……[详细] | 
|  符金元(1915~1940),黎族,白沙乡海旺村人。1943年2月他到广州江村学校读书,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憎恶国民党的压迫统治。1937年返回家乡自费创办私立小学1所,除自己任教外,还从儋县请来1名教师。免费招收附近各村黎族儿童100余名进校读书。他经常以学校为阵地向学生及群众宣传抗日救……[详细] | 
|  符亚灵(1895~1943),黎族,白沙乡召傲村人,白沙起义前曾任国民党团董、白沙乡乡长。他为人老实,见到国民党政府欺压群众,心里不忍,曾一度提出辞职,被县政府抓到牙叉墟处罚扫街几天,责令继续担任乡长。  白沙起义失败后,他同起义群众一起上山坚持斗争。在山上,他听说国民党顽固派限令他3天之……[详细] | 
|  符尤相(1920~1986),黎族,细水乡黎班上树人。12岁时,父母双亡,被牙叉乡志针村符桂文收为养子。他自幼热爱劳动,喜欢打猎,为人正直,明辨是非,善于团结别人。青少年时代,他的言行就很受村中长辈的称赞,成为青少年们的“领袖”。  1943年农历7月,“白沙起义”爆发。当时,他仅23岁,……[详细] | 
|  黄成跃(1924~1982),黎族,屯昌县南坤镇茅坡岭村人。兄弟3人,他排行第一。家穷无地,靠租种地主田地糊口。1935年,家人用番薯抵交学费送他上学念书。在校期间,他受进步教师影响,思想进步很快。1941年辍学回家,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国活动,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发动群众抗日反顽。194……[详细] | 
|  符南蛇(约1465~1502)又名符蚺。儋州七坊峒(今海南省儋县海头镇七坊村)人。世代耕猎为生,其族姓为儋州黎首。平素喜欢使枪弄棒,特长箭法,与峒人符那揽、符那树、王细保等结拜兄弟,在当地颇有号召力。弘治间(1488~1504年)琼州遭受水、旱灾,张桓、余浚两任知府不体恤民艰,依然横征暴敛……[详细] | 
|  王成富(1956~1979),黎族,松涛乡毛合村人。兄弟姐妹6人,他是老大。196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黎母山中学。在校期间,喜欢阅读英雄人物故事,以英雄人物为榜样,从高从严要求自己,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中学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被群众选为贫协组长兼民兵排长。19……[详细] | 
|  王国兴(1894~1975)  王国兴,黎族,广东白沙(今海南省琼中县)人。父为红毛峒峒长,在五指山区有威望。30年代时,国民党当局在黎族地区设立“抚黎专员公署”,对黎族人民实施经济剥削的政策。其父被扣上“抗丁抗税”的罪名,关押狱中3年之久,历尽折磨赎回家中几天就去世,母哀伤过度,未几亦病……[详细] | 
|  王玉进(1911~1973),原名王朗波,黎族,黎母山镇茅桥村人。家境贫穷,1939年投奔革命,在澄迈县美合村参加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翌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卜壳枪班班长,1945年升任琼崖纵队四支队二大队中队长。指挥作战很有谋略。一次,他带领两个小队在南渡江上游阻击来犯的国民党澄迈县游……[详细] | 
|  王玉锦(1910~1970),黎族,红毛乡牙寨村(曾属白沙县,今属琼中县)人。从小跟随父母务农。  1933年他和一批黎族青年被国民党骗去广州当兵,因不甘忍受国民党的欺侮,几经周折,于1935年8月从广州回到海南。1923年和1937年,他的父亲和弟弟先后被国民党红毛乡政府抓去,他被迫变卖……[详细] | 
|  王正成(1915~1979),又名王佬龙,黎族,红毛镇毛西村人。兄弟五人,王正成排行第四。家穷,12岁外出打工糊口,干过农活,当过木工、砖瓦工。1943年参加王国兴领导的“白沙起义”。起义前夜,王国兴等首领被国民党白保乐三县联络所所长李有美扣押。群众组织敢死队营救,王正成勇当队长,手持匕首……[详细] | 
|  王泽义(1916~1943),又名王正义,黎族,红毛镇什建蒙村人。兄弟姐妹6人,排行第二。全家靠种4亩水田过活,度日艰难。他10岁下地劳动,15岁进私塾读书。两年后,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回家务农。  1941年夏,他跟随王高定等到儋县一带给人看风水混饭吃,以减轻家里负担。在那里,他耳闻有一支……[详细] | 
|  黄家连(1899-1928)黎族,陵水县隆广镇东光村人。陵水县农民自卫军西路军指挥。少年在保亭县念初级小学,后转到陵水县同仁学堂学习。小学毕业后回家务农。1926年夏,在黄振士引导下参加革命活动。8月初,任陵水县东光首弓乡农会负责人。9月到陵水县农训所受训。1927年琼崖“四一二”事变后随……[详细] | 
|  陈那任  黎族,陵水县廖二峒(今田仔乡廖二村)人。明嘉靖十八年(1539),在黎亭峒陈那红、岭脚。郎孟峒陈那黄的配合下,率领廖二、岭脚、黎亭、郎孟四峒黎族人民起义。这次起义得到陵水汉族人民和万州鹧鸪等峒的黎、汉族人民的支持,声势非常浩大。起义军四处出击,历时5年,使明王朝十分震惊。嘉靖二十……[详细] | 
|  黄有庆(?-1858)黎族,陵水县军田乡红鞋村人。清文宗咸丰八年(1858)夏,陵水红鞋十八村一带的黎族人民,不屈于清王朝县府的统治,在黎族首领黄有庆的领导下举行起义,围攻陵水县城。这次起义,黎丰、岭脚、大艾等峒的黎族人民纷纷起来响应,崖州赞坡等村的黎族人民前来支援,斗争烽火遍及陵水全境和……[详细] | 
|  胡那肥(?-1885)黎族,陵水县田仔乡廖二村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陵水县廖二峒的黎族人民,在峒首领胡那肥的率领下举行起义。起义军数千人,攻打藤桥,围攻陵城等处。是年11月,清王朝派冯子材率官军前往琼崖镇压黎族人民起义军。11月27日,冯部抵达陵水,在陵水知县石佩琼、主簿杨任承、巡……[详细] | 
|  王维昌(1871—1920)又名王义。陵水县七弓峒宝停营什聘村(今海南省保亭县)人。黎族。保亭营黎峒大总管。清光绪三十一年(1895年),赴广州美国传教士办的学校读书。后带随从到广州,加入陈炯明部。民国2年(1913年)初,回到保亭。后移居南圣峒新村搭“排寮”(放运木排的草寮),雇佣陵水、……[详细] | 
|  朱庄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朱庄遗址距驿城区东南约9公里处,位于驿城区古城乡朱李庄村,遗址北边紧靠小清河。  遗址系丘形台地,最高约5.5米,南北长160米,东西宽100米。耕土层下是文化层,文化层西部厚约1.8米,中部厚约3.5米,东部厚约1.5米;高出地面1.5米处是灰色夹砂土,……[详细] | 
|  位于青岛胶南市区内部珠海路西端。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其中水面3.4万平方米),始建于1988年5月,2005年进行了深度开发。园内分为八大区域,分别是垂钓区、儿童活动区、动物展示区、观赏游览区、园务管理区、体育活动区、老人活动区和安静休闲区。  公园北门系4柱7顶仿古牌坊式建筑,园内设廊……[详细] | 
|  八百年的好味道——五更炉熏鸡。   明朱洪武年间,黄河发水,连年战乱,全国各地灾荒连连、人烟稀少,尤以山东等地更甚。于是官府决定从没有遭受战乱的山西洪桐县等地移民,集结到老鸹窝大槐树下迁往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有张姓兄弟也在迁徙之列,由于官府规定同族同姓不得迁往同一地方,于是弟弟改姓刘,并……[详细] | 
|  野杨梅  余所长长期在云雾山周边乡镇工作,对云雾山的自然地貌很熟悉。他尤其喜爱采摘山里的野果,对云雾山的野果情有独钟。他指给我看一棵树上结的小果,伸手摘下一棵递给我,说:这是野杨梅,尝尝,味道很不错。这野杨梅大小形状颇似桑椹,只是成熟的杨梅呈彩红色,不是桑椹那种紫黑色。这杨梅吃起来水份不太……[详细] | 
|  非物质文化遗产——察哈尔蒙古毛植是察哈尔蒙古族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它使用动物皮毛中的锋毛,在传统的大经纬纱网上一根根栽织出各种动物图案,能够真实再现动物的原生状态及蒙古民族的工艺特性,具有很强的艺术张力,被誉为“平面标本”。……[详细] | 
|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 
|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