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确(1886~1966年),仁德里集美村人。少时就读乡塾。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父母染瘟疫双亡,文确-辍学,以打鱼为生。后南渡星洲,在陈嘉庚经营的企业中服务十多年。 民国14年(1925年),陈文确与胞弟六使合办益和橡胶公司。由于经营有方,民国17年公司已成为集橡胶种植、加工制……[详细] |
陈敬贤(1889~1936年),仁德里集美人。8岁就学于集美南轩家塾,13岁随兄陈嘉庚赴新加坡,在其父杞柏店中从业。21岁与兄嘉庚同时加入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辛亥革命爆发,福建光复,积极协助其兄领导新加坡福建保安会,募捐巨款汇交闽省都督孙道仁,用于支持共和政权和维持社会治安。 民国5年……[详细] |
陈六使(1897~1972年),同安仁德里集美村人。父母以务农、捕鱼为业,家贫穷,有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故名六使。 陈六使5岁时父母先后病逝,小时就读集美学校。民国3年(1914年)随兄南渡新加坡,初在陈嘉庚谦益橡胶厂工作。民国12年与兄弟文确、文章、科斗合办联和橡胶公司。民国14年又……[详细] |
李良荣(1908~1967年),出生于归德里蔡宅村杨家,3岁时卖给仁德里下蔡村李氏。养父、母早逝,生活无着,外出流浪。15岁人许卓然靖国军随营学校。翌年6月,经许介绍保送人广州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学习。当年毕业后,在教导团当排长。民国14年(1925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第一次东征,讨伐盘……[详细] |
陈粹芬(1873~1960年),又名香菱,厦门集美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出生于香港。父为中医。她排行第四,人称“四姑娘”或“陈四姑”。 光绪十八年(1892年),她经陈少白介绍认识孙中山。出于对孙中山的崇拜,自愿追随孙中山奔走革命,照顾孙中山的起居饮食,身兼护士与卫士,无怨无悔地……[详细] |
陈德润(1916~1988年),原籍厦门灌口陈井村(今属厦门市集美区),出生于缅甸仰光。3岁丧父,依靠母亲替人做针线活及为人浆洗衣服度日。童年时代就读于仰光中华学校,后因家贫无法升学,就在周裕元的私塾学古文,并经常向从国内来的知识分子和在仰光办文化促进社书店的林环岛求教。民国19年(193……[详细] |
廖永廉(1916~1993年),厦门人。民国32年(1943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历任上海传染病院、鼓浪屿医院内科医师、厦门市第二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兼主任、龙岩地区第二医院副院长。1957年首先在厦门发现福建省第一例钩端螺旋体病,以后对此病加以研究,在《中华内科杂志……[详细] |
太平湾风景区是鸭绿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的重点景区,距丹东市五十公里,距青山沟景区九十八公里,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平安北道朔州郡隔江相望。 来到太平湾风景区,您可浏览由滔滔鸭绿江水带来的秀美风光;您可观赏宏伟的水利工程一横跨中朝两国,将鸭绿江隔断的太平湾电厂大坝;您可了解水利发电的整个过程……[详细] |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其余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余县。人口102.5万多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1953年1月24日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详细] |
列屿巴非蛤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列屿产区巴非蛤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海产贝类,又名“波纹巴非蛤”、“花蚶”。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鲜品可直接上市销售,也可通过取肉冷冻,延长保质期,扩大销售市场。深受国内外客户的推崇,不但畅销省内外市场,而且大量销往台湾、港澳地区和日本等国家。 东山湾云……[详细] |
根面角,形似半月,呈浅褐色,每联5瓣。据传是由当地传统素筵中分化出来的。初为清香型,流行既久,又转为浓香型,从而素与荤两种并列。其主要原料系从野生蕨根中提取的淀粉作皮,以鲜蔬作馅,急火蒸成,然后再蘸上酸辣之汁。本为夜宵小吃,现在也逐渐登上豪华宴席。……[详细] |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