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客家住哪里,逢山有客客住山。”在粤闽赣山区客家人的聚居地,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间散落着如夜空中繁星一样的客家村落,典型的客家山村几乎都有“水口”。
从小到二、三百人的小自然村到几万人的大乡镇的入山处,客家人都把它称为“水口”,“水口”是分隔山村与外部世界的分界线。
“水口”即广义上大众所说的村口,客家人往往把一个村子叫成“一条水”,如把“整个村子里的人”叫作“一条水人”。
为何不叫村口而叫“水口”呢?或许应从客家人的文字(或口语)演化过程去查考。客家山区中四面群山环抱的壶形山村,其壶口处就是“水口”。
一般来说,水口处都有一片浓密的竹木树林,路旁有如伞如盖、高大挺拔的“伯公树”,路坎上方或下方建有或大或小、或简易或考究的小庙宇,这就是“水口公王”(也有的地方叫做“社官”,其实质就是客家人心目中主管一方水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土地神)。
一条清澈的小河如玉带从两山对峙的山谷中蜿蜒而来,溪水曲折迂回向山外奔流而去,小河上一座石拱桥牵山挽水将两岸联结。
有些村庄还在水口处建起陂头(拦水坝),使水流湍急的山溪变得流水悠悠,既防止了山村的水土流失,又可灌溉下游的农田,还为山村增添了优美的景致。客家人历来重视“水口”的环境保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讲究村落“水口”的地势走向。
他们认为“水口”不仅要具备藏风聚水的作用,而且对村民的命运、前程有着极大的影响。有些村落为了弥补自然环境不合风水学说中的理想模式。
往往采用人工造景来加以调整,使景观趋于平衡和谐,满足世俗心理的需求。譬如一些山村特地在水口的山冈上或山坳里建造高达十余米至三、四十米的高塔,以求驱邪镇孽,庇护村庄,保佑村民,造福一方平安。
在客家地区,保护水口的自然环境已成为公众的共识,视破坏“水口”风物、砍伐风水林树木为大忌,如果犯忌会得报应遭天诛,祸害无穷。
惯居山区的客家人知道,好的山势可以回风护水,以农耕为主的客家山民虽然不大了解环境地理学,但知道只有风柔气定的地方才能保证人杰地灵、五谷丰登。
链接
“要问客家哪里住?逢山住客客住山”。客家祖先从中原地带先后迁徙到江南,闽粤赣交界山区便是客家人的聚居地,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间,如繁星般散落着数不清的客家村落。
先人们选择依山傍水,环境优雅,地理位置宜居处结芦筑舍,开荒种地,勤劳节俭谋生,慢慢地繁衍生息,发展壮大。他们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山村的壶口处――即村口,习惯于叫“水口”的环境保护,不管所处村子是几十户上百人,还是几百户上千人,都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讲究“水口”的地势走向,认为“水口”不仅要具备藏风聚水功能,还应能聚气生财,纳福呈祥。为此,采用人工造景的方法来加以调整,会在“水口”河岸边、山坡上植树造林,种植樟、枫、松、柏等名贵苗木,待精心培育长大后,便形成一片绿色屏障。这些长大成林的树木,客家人就称之为“水口树”。
这些“水口树”,随着建村历史的推移,开居时间有多久,树龄就一般有多长,有的有五六百年,有的有上千年。在这个村子居住的人,就叫“一条水的人”。
我的家乡在“红色故都”瑞金的一个自然村,先辈们在“水口”就种植了十几棵樟、松、冬青芽、牛根子、罗汉树等,有几棵树要三、四个大人手拉手合抱才能勉强围过一圈。据长辈们讲,这些树已经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有一棵紧靠河边的古樟树的下方,建有一座坐东南朝西北的小型社公庙,村里人每年正月初二欢度新年之际,清明节扫墓祭祖之时,均会携带“三牲”、水酒、果品和香烛,前往虔诚祭拜,祈求神灵保佑合村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幸福。
由此,建村以来,就有了不成文的村规民约,对“水口树”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也不能随意砍伐。从我小时候记事起,家乡的“水口树”到如今又过去半个多世纪,从来没人敢乱砍滥伐。那些林木高大挺拔,盘根错节,绿荫如盖,遮天蔽日,很是壮观,大热天经过“水口树”下,有一种清凉的感觉。这“水口树”长年威严地扼守着进村的小路,那条从贯里河而下的清澈的环村小溪,也在它们的脚下通过双孔小桥静静地流向远方。
在小桥的下方不远处,先辈们建了座拦水陂,把水截流后,通过山圳灌溉稻田,确保水稻增产增收。水陂上的石板石条,是村民们用来磨镰刀、锄头的好器材,更是妇女们洗衣服的最爱,每天早饭后,她们陆续来到这里,头顶浓郁的树荫,欢快地搓洗衣裳,或边洗衣边聊天边唱家乡小调,那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客家人喜欢“水口树”,还因为它的功能很多:它像豪宅的影壁和屏风,人们进村,要绕过“水口树”才能看到村庄,起到了遮挡迂回的作用;每逢雷电交加、狂风暴雨时,它能起到避雷针的功能,又能保护村民的房瓦,减少损失;它又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精美绝伦,价值连城;它还是一部历史教科书,厚重得如山似海,其内涵永远也读不透。
在农村流传着一种说法,那就是“母鸡打鸣,家有不幸”。古人认为,家里养的老母鸡学着公鸡的叫法,开始打鸣时,家中就会有不幸的事情发生。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将学公鸡打鸣的母鸡找出来,将它杀掉。古人认为鸡血辟邪...
关于九龙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宋小朝廷被元兵追迫流落至此,陆秀夫等大臣常常拥宋帝登临山岗上的巨石,眺望鲤鱼门海口,盼勤王之师。传说宋帝某日登石,见四周青山群立,便对群臣说:“八座青山,每山一龙,是...
蟒蛇节是贝宁共和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7月15日举行。贝宁共和国南部维达市的人民,自古以来崇拜蟒蛇,把他视为神灵。所以,维达市又被誉为“蛇城”。在那天,家家户户喂养蟒蛇,人们与蟒蛇同吃同住,和睦共处。节...
鄱阳湖,古称彭蠡、彭蠡泽、彭泽。鄱阳湖,为长江流域的重要一个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的浅水湖泊。鄱阳湖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湖区面积,在平水位(14~15米)时湖水面积为3,150平方公里,...
樟村是江西玉山县的一个山区集镇,板灯是该镇一种传统的民间习俗,从正月十二祭祀开始,到正月十六烧灯结束,用以预祝当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形成时间已无从考证,一代一代就这样延续下来。 板灯就是...
庆阳市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东、南、西、北与陕西、宁夏相毗邻,唯西南角和本省的平凉地区接壤。辖西峰区和庆城县、宁县、镇原、环县、正宁、合水、华池七县。境内河流纵横,雨量适中,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甘肃主要...
耀州地处关中传统农耕经济区的北部边缘,历史上又有多次民族融合的过程。因此民俗中不仅积淀着深厚的关中农业文化遗存,也保留了许多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本分好客,勤劳节俭,重传统、喜改革,是耀州人性格的显著特...
在电白县马踏西北面,有一条河流,很久以前,河南岸有一个小村庄,河北岸连接着一座青山,山麓与河畔之间,有一片田野。河南岸的农民每天都到北岸去耕作,河上没有桥,乡亲们只好搭渡过往。在河里撑渡的是一位年轻美...
袁天罡(gāng),生卒年不详。唐代最著名的相师,中国相术大师。四川成都人。隋末唐初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风水大师、道士、相士。善风鉴,累验不爽,隋时为盐官令,入唐为火井(临邛)令。相传他懂得“...
压床又称压喜床,压新床等,中国汉族婚俗之一。青年男女结婚的头天晚上,新郎家要请儿女双全的老人把床铺好,然后新郎请一个或者两个弟弟和自己一起在新床上就寝。据说这样做,新娘就可以先生男孩。还可以驱邪,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