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涉县更乐镇大洼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因北侧青阳山与东西两峰相连,如同展翅欲飞的凤凰,古称凤凰窝,又名“大窝村”。
有诗曰:“悬崖峭壁筑石堡,巧夺天工皆奇观。与世隔绝藏特色,原始古老蕴内涵。”诗中所说正是:太行山里凤凰窝,石头王国大洼村。
大洼村隶属涉县更乐镇,位于县城东北20公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因北侧青阳山与东西两峰相连,如同展翅欲飞的凤凰,古称凤凰窝,又名“大窝村”,上世纪70年代后期才改称“大洼村”。
2015年1月,一位涉县籍摄影师以大洼村为题材拍摄的《家乡的桥》,在第三届希腊国际摄影展中,获得HpSC金牌和评委推荐奖,由此揭开大洼村的神秘面纱。
大洼村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传说宋金时就开始有猎户在这里开山造堡。明朝嘉靖年间,有一户张姓人家隐居于此,并在这里繁衍后代。此后,这个村子再也没有过外姓人来此定居,根据老案(家谱)记载,已经传了28代,是典型的家族式村落,戏称“一洼不容二鸟”。
受地理环境影响,村中土地稀少,最多的资源就是太行山石。于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地取材、依山就势、凿石续壁、前筑高崖、后拓山坡、木头搭拱、青瓦铺顶、建造屋院,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如今,这里石头房一座接一座,石头路一条接一条,峭壁嫁接峰崖,石堰续高悬壁,一家一崖,一户一峰,院搭院,院叠院,房搭房,房赶房,参差错落矗立在“天然雕塑”孔子峰下,构成一座“悬崖石堡”。
称其为“悬崖石堡”一点也不夸张。这些石头房大都建在两丈多高的石堰上,有的原石未动,粗犷奔放,一派农家淳朴风貌;有的精雕细刻,雕梁画栋,于淳朴之中隐藏着富贵之气。因土地金贵,村里的房屋大多纵向发展,为三层楼房加四合院,十分具有太行山传统山居村落风情。清朝年间“河间县令”的大洼老家,门楼至今保持原貌。
最值得一提的是村中的标志性建筑——石拱桥,人送称谓“石头立交桥”,也就是摄影师获奖作品《家乡的桥》里的原型。据介绍,这“石头立交桥”是一户有钱人家捐资所建,距今有500年历史,属于独拱石桥,很有赵州桥的风韵。石拱桥全部由石头垒成,中间不含任何粘合剂,完全是大石头搭小石头、小石头搭大石头的积木式“力学奇迹”,令人赞叹不已。桥上有“板凳式”石栏护路,可走人过驴行车,亦可坐下休憩;桥下晴日走人过驴行车,雨天流水潺潺,加上两侧壁垒石屋,大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而村内像这样的石拱桥共有五座,大小规格不同。
这些原始的建筑因闭塞而得以保存,68%以上的石头房保存完整,只有一少部分翻盖和重修。和石头房、石头桥一样古老的,还有奶奶庙、龙王庙、关帝庙、五圣庙等属于县级保护文物的古庙宇,还有很多从古沿用至今的石碾、石磨、石井、石窑、石槽、石凳、石碓臼等琳琅满目的石头杰作,它们和石头房、石头桥一起散发出古老传统的民居气息,演绎着历史文明的传承。
也许只有那生长在崖壁和堰壁夹缝中的木了树,最是那光阴的见证,最能透过历史天窗,触摸那古老的韵味。这山、这石、这树,不经意间为世人留下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为休闲旅游、写生摄影、避暑养生的好去处。
地为纸,光为墨,文化在大地恣意挥洒、智慧写意。石堡盛宴,含蓄着奢华,低调着震撼。
在大洼村,小落子戏、社火、庙会等传统文化,深受村民的青睐。
大洼村小落子剧团始于1945年,是该村张洪金和张贵林二人拿粮、卖地筹款聘请师傅组建的。当时,剧团成员共24人。后于1958年停办。1971年在百花齐放的精神指导下,村民张海廷、张海生重新组建剧团,逢年过节进行演出,主要剧本有《王庆明投亲》《卧薪尝胆》《吕蒙正赶斋》《杭州拾印》《跑沙滩》《捌马》等。上世纪80年代,该剧团排练的《四个姐妹去参观》《养猪姑娘》《沙家浜》《红灯记》等革命样板戏,在张家庄公社组织的文艺演出中获一等奖,并远赴山西省黎城县西井镇演出。
每年元宵节,社火是村民庆祝一年丰收、祈愿来年更好的盛大狂欢,是大洼村顶热闹的习俗。你可以想象下,悬崖古堡之内,大红灯笼高挂,舞龙、高跷、竹马、旱船、秧歌、街头剧等沿街游行表演,村民载歌载舞、同舞同乐,热闹非凡。
可能大家对舞龙、高跷、旱船等文艺活动并不陌生。值得一提的是九曲。“九曲阵”是按传说中的九曲黄河而设计的,只不过大洼村的九曲只有四个斗(也就是四曲)。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人们纷纷转九曲,素有“转九曲,百病不欺”之说。在九曲阵中,纵横成行竖上灯桩,顶端放灯盏。大洼村每户竖一个灯桩,最后灯桩的总数和户数相等。入夜时分,华灯初上,全村扶老携幼,敲锣打鼓,一齐转九曲。早期,灯盏是由木蓼油搓捻(灯芯)放入瓷碗中,后改用彩色灯泡,更有一番风采。
大洼村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从古到今每年三月初一,他们都会在村子里的奶奶庙、关帝庙、龙王庙进行农耕祭祀,祈求风调雨顺、谷物丰收。
此外,每年过年大洼村都要集体祭拜老案(家谱)。老案上形象地绘画着先祖的小像,标注着名字。最早的一页,几乎看不清楚。大洼村民很珍惜这份“传统”。传了28代的老案是村民的“根”,由每家轮流保存一年。
大洼村被青阳山、砚洼崖等群山环抱,山上有孔子峰、骆驼峰、笔架山等自然山体景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洼村的脚下是莲花池,因莲花谷而得名。每到夏秋雨丰季节,迷人的莲花池就变得灵动起来,池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此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便云集而至,游泳戏水、烧烤聚餐,尽情享受着莲花谷的清凉。
大洼村不是一个孤立的风景,它与前何、后何、江家、西寂寥四村一脉相承,北连中国最美乡村王金庄,南接莲花寺、古台水库,十里水光山色,一线红船绿水。一道道瀑布千姿百态,展现出水的千娇百媚;一座座小桥玲珑端庄,连沟接坎,架筑的不仅仅是山里人的通途,更是独辟蹊径的绝佳风景;一户户农家院落鳞次栉比,不只是胜过江南的风光画卷,更是山里人盈实的日子。
品明清石头村,赏太行美景,尝山珍野味……未来,大洼村将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向世人揭开神秘的面纱,开门迎客!
在农村流传着一种说法,那就是“母鸡打鸣,家有不幸”。古人认为,家里养的老母鸡学着公鸡的叫法,开始打鸣时,家中就会有不幸的事情发生。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将学公鸡打鸣的母鸡找出来,将它杀掉。古人认为鸡血辟邪...
关于九龙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宋小朝廷被元兵追迫流落至此,陆秀夫等大臣常常拥宋帝登临山岗上的巨石,眺望鲤鱼门海口,盼勤王之师。传说宋帝某日登石,见四周青山群立,便对群臣说:“八座青山,每山一龙,是...
蟒蛇节是贝宁共和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7月15日举行。贝宁共和国南部维达市的人民,自古以来崇拜蟒蛇,把他视为神灵。所以,维达市又被誉为“蛇城”。在那天,家家户户喂养蟒蛇,人们与蟒蛇同吃同住,和睦共处。节...
鄱阳湖,古称彭蠡、彭蠡泽、彭泽。鄱阳湖,为长江流域的重要一个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的浅水湖泊。鄱阳湖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湖区面积,在平水位(14~15米)时湖水面积为3,150平方公里,...
樟村是江西玉山县的一个山区集镇,板灯是该镇一种传统的民间习俗,从正月十二祭祀开始,到正月十六烧灯结束,用以预祝当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形成时间已无从考证,一代一代就这样延续下来。 板灯就是...
庆阳市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东、南、西、北与陕西、宁夏相毗邻,唯西南角和本省的平凉地区接壤。辖西峰区和庆城县、宁县、镇原、环县、正宁、合水、华池七县。境内河流纵横,雨量适中,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甘肃主要...
耀州地处关中传统农耕经济区的北部边缘,历史上又有多次民族融合的过程。因此民俗中不仅积淀着深厚的关中农业文化遗存,也保留了许多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本分好客,勤劳节俭,重传统、喜改革,是耀州人性格的显著特...
在电白县马踏西北面,有一条河流,很久以前,河南岸有一个小村庄,河北岸连接着一座青山,山麓与河畔之间,有一片田野。河南岸的农民每天都到北岸去耕作,河上没有桥,乡亲们只好搭渡过往。在河里撑渡的是一位年轻美...
袁天罡(gāng),生卒年不详。唐代最著名的相师,中国相术大师。四川成都人。隋末唐初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风水大师、道士、相士。善风鉴,累验不爽,隋时为盐官令,入唐为火井(临邛)令。相传他懂得“...
压床又称压喜床,压新床等,中国汉族婚俗之一。青年男女结婚的头天晚上,新郎家要请儿女双全的老人把床铺好,然后新郎请一个或者两个弟弟和自己一起在新床上就寝。据说这样做,新娘就可以先生男孩。还可以驱邪,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