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响水县黄圩镇云梯关村,至今仍矗立着一座清朝乾隆皇帝亲手书写的“孝子坊”三个遒劲大字的牌坊,也一直流传着有关牌坊主人感人的故事。
“孝子坊”上边的横匾中间刻有御书“孝子坊”尺方大字。匾的左右两边刻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训示;在下边的横匾上刻有“清故孝子杨绍先”七字,乃是被褒奖的牌坊主人。牌坊两边石柱上分别刻有“戴仁而行抱义而处遗清白于子孙”、“生事尽力死后尽思念劬劳于父母”的挽联。落款为“淮安府知府富斌拜撰”。经查证《淮安史志》,富斌在嘉庆三年(1798年)时任淮安府知府。
从现存的杨氏家谱中查出:杨绍先古居黄圩,幼年丧父,母亲恪守妇道,将其扶养成人。长大后以农为本,后以医为生。由于他从小天资聪慧,又勤于旁学野读,故而识得些许文字。他和一般农家子弟—样,劳作侍母,娶妻生子。家境虽说贫寒,倒也平安和睦。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母亲由于操劳过度,加之风寒侵蚀,陡生疾病。虽多方求医,且花尽所有,也没有把母病治好。一年之内必发多次,发病时滴水不进,疼痛难忍。真乃是求生不能,欲死不成。
杨绍先为治好母病,四处求医,八方找药,有一天打听到关外有一“神医”,可治好他母亲的怪病。于是他拜别老母,辞别妻儿,披星戴月,忍饥挨冻,一路乞讨,满路风尘,过山东济南府,经清都燕京城,终于在一个雪花飞舞的夜晚,昏倒在老医生的门口。在医生全家救护下,他才从死神的手中挣脱出来。
“神医”对此类病的诊治方法及其药方因是祖传,已早有训戒不得传与外人。但老医生被他为治母病不畏艰难、千里求医的孝子精神所打动,毅然打破戒规,将其医技及秘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冬去春来,夏过秋至,两度春秋两度寒暑,杨绍先终于将医技学成了。他为能及早治好母亲病患就急不可待地拜别师傅,餐风宿露,赶往家乡。
俗话说:好事多磨。当他赶至燕京城门口时,就见一群人正围着城墙上的皇榜议论纷纷。他进前一看,心头不觉为之一怔:原来皇榜中写道,皇帝母亲身患奇病,御医中已无人能治,特悬榜招贤。若有人能将皇太后所患怪疾治好,皇帝将赏赐黄金百两。若愿意还可封官在朝。他再细看榜中所述病情,巧得很,发病时症状与其母亲所患病症一模一样,正是自己所学医术的救治对象。他心想,古人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再说,这也是做郎中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呀!我不揭榜何人能揭呢!一来可以实践已学医术是否有效。二来还可得到许多银两赏赐。有了银钱既可以改变自家生活状况,也可以帮助乡亲脱贫解困。虽有风险,但只要自己细心谨慎,各方面都做到位,危险就可能不存在了。想到此处,他将皇榜揭了下来,接着他就被带进后宫。经过他望、闻、问、切一番过程之后,已知病情,并知病因。于是就以师之道,对症下药。时间不长,皇太后真的好了。
皇太后的病被治愈之后,他就急忙提出要回家。谁知道又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原来在他治病期间,公主看中了他,皇太后明白女儿心意,也喜欢上这位救命郎中,就直言不讳地讲明要招他为东床驸马,而且喜日子就定在第二天。
在别人看来这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件特大喜事,然而对救母心切的杨绍先来说,却如五雷轰顶,当头一棒。他抱定决心,死不认从。由于他违抗懿旨,又不听多人劝喻,终于激怒了皇太后,遂将其打入死牢。他在狱中终日茶饭不下,泪流不干。病母情态,时时泛起,妻儿愁眉,历历在目。他恨不能挣脱镣铐,冲破牢笼,身离祸地,飞越关山,即刻到家把母亲的病治好……他冤愤满腹,度日如年。
他的不幸遭遇,深得狱卒们同情。临刑的前一天,牢头偷偷地告诉他:“明天是你大喜之日,到时将会有监斩官来与你送行。你可将你的冤情,明白地写在纸上,请他转呈乾隆爷,说不定……机不可失。我已为你准备下纸笔,你就快些写吧。”
在许多人的帮助下,他的状纸真的到了乾隆案前。这位大清朝开明皇帝被他的勇敢精神和孝母之举深深地打动了,从状纸中知道他已有家室,并有二子,了解了他为医病救母,不远千里,乞讨拜师,历经艰难。更敬佩他不为高官厚禄所诱惑,难得的一颗孝顺之心,少见的一片诚挚之意,这位皇帝老儿也被感动了。他左手捧着状纸,右手连击桌面,高声说道:“真乃天下第一孝子,天下第一孝子也!”并随即御批:无罪释放,赐赏回乡。
不幸的人总是遇到不幸的事。回家后方知母亲思儿不见;病痛连发,已故多日了。乡亲邻里合伙凑钱将其母掩埋在村口道边。他在悲痛中,用皇帝赏赐的银两将母坟加高填大后,还在墓后新盖草舍三间。从回家起他就整日整夜,孤屋清灯,守孝伴母。
有一年黄河侵淮肆虐两岸,水势奇猛,浊浪冲天,直向其母坟墓涌来。当时,他忘却了自己,只记挂着母亲,不顾一切扑向母墓,双手紧抱墓顶,身体护住墓身高声呼喊:“母亲大人,黄水来了,不孝孩儿在守护着您……”其情其景,催人泪下。说来奇怪,凶猛的黄水似被他的精神感动了,被他的孝心折服了,竟悄悄退去。
守墓尽孝三年时间,他从未剃过头、洗过澡,从未跨入妻房一次,也从未离开过母墓一步。
十里八乡无人不知杨绍先的孝名,县府衙门都在传说他的孝道。
再说公主在遭其婚拒后,不仅不忌恨于他,反而更加赏识他的为人。认为只有他才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君子。爱慕之意又加上敬佩之情,时间一长,公主竟久思成疾。御医虽医治多日,也未能见效,且日渐消瘦,病情危急。乾隆焦虑万分,特召集群臣献策。有一位大臣忽然想起几年前揭榜进宫,医好太后奇病,辞官回乡的神医杨绍先的名字。皇帝大悦,遂派600里快马来到杨绍先的家,请他火速进宫救公主性命。可是,杨绍先在快马钦差到来的前几天已离开了人世,用老百姓的话说,他已去母亲那儿尽孝道去了。
杨绍先在临终之前,曾将两个儿子唤到跟前对他们说:“我将要去见你们的奶奶了。我走后,没有什么遗憾和痛苦,但有一件事必须告诫你们,那就是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清白做人,孝敬母亲,和睦四邻。”说罢,仰天叹口长气就西去不返了。
据杨氏家谱记载,杨绍先曾为地方上做了大量好事和善事:捐资铺路修桥,救助穷亲难友,免费行医治病等等,人虽不在,口碑甚丰。
当人们听说钦差大人是来请杨绍先进宫治病时,平民百姓跪拜一地。一致要求,皇帝要给这位天下难找的孝子冠以一个能流芳百世的功名。不久乾隆帝也接到了由县衙书面申请并由淮安总督进京呈奏的为杨绍先请求表彰的报告,当即下旨准奏,并御笔亲书“孝子坊”三字楷书。
“孝子坊”在嘉庆年间竖立之后,祭拜者络绎不绝,探访者从未间断,尤其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至四月十八日庙会期间,方圆百里的僧人、尼姑、才子佳人、社会名流、平民百姓等,车水马龙,扶老携幼,陆续到孝子坊前,烧香磕头,拜祭许愿。如今,祭拜“孝子坊”的热闹场面虽已不复出现,但杨绍先不贪官攀富、孝忠父母、怜爱乡里的可贵道德品质仍为人们所乐道和钦佩,杨家的“孝子”之名必将世代相传,流芳千古。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