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市郊区,老百姓遇婚丧大事,需摆宴招待亲朋时,俗称“办事筵”。婚嫁喜事,叫“红事筵”;丧葬之事,叫“白事筵”。然而,在热闹的事筵背后,却是乱象丛生,在我们晋源一带,干脆就把事筵称作“乱事筵”。
事筵之乱,首先在于人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庄规模小,村民交往少,事筵只待至近亲朋,酒席几桌而已。现如今,亲戚朋友自不必说,本家一姓,左邻右舍,同学同事,凡有关系的,一律达知,30桌叫小事筵,百十桌也已不为奇。事筵一大,人员一多,便难以掌控。做的席多了,来的人少了,饭菜剩得便多。做的席少了,来的人多了,那就更“抓乱帽缨子”了。
事筵之乱,还在于事杂。事筵上的事情之杂,再精明的总管恐怕都检点不齐全。先说待人,早年间,乡村事筵讲究有“礼”才待。所谓有“礼”,即有旧交,因而谁谁该待,双方心中都有数,不用作难。如今不同了,待人处于无序状态,什么人该告,什么人不该告,全凭主家拍脑袋。往往自认为该待的,主家偏没告,自认为没牵挂的,主家却告了,整个乱了套。还有事筵上该上什么菜,该买什么烟,该办什么酒,该用谁的车,该租谁的棚,档次高低,数量多少,先期的筹划就够主家和总管忙乱好一阵子。
事筵之乱,还在于时间长。红事筵一般需3到4天,白事筵则需5到7天。事筵日期拖得长,是人多事杂的必然结果,如红事筵,第一天打火、搭棚、借家具、采办。第二天,剥葱捣蒜、洗菜切肉、包糕捏饺子……第三天嫁娶庆典,大宴亲朋,三天都是紧打紧。
乱事筵是乡下人对事筵的高度概括,乱事筵,也是乡村中永远的话题。一个乱事筵办完了,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人们会倒歇上好长一段日子,直到另一个乱事筵上场。有些经典的乱事筵,十几年,几十年后还会有人提起。
端午节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每逢端午,历代诗词作家都会以他们敏感的艺术细胞,创作出许多充满民俗情趣的诗词,让后人得以管窥当年端午节的诗意景象。据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孙正国教授统计,在《全唐诗...
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希恩吉尔",即新年。也有称"白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关于蒙古族春节的来历说法不一,一是据五世达赖《黑白算答问》一书所说:"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国都...
洛阳灵山寺原名报忠寺、报恩寺,亦名凤凰寺。在洛阳市西南40公里,今宜阳县城西灵山北麓,背依山崖,面临洛河,坐南朝北,和多数中国佛寺方向迥异。相传周灵王寝葬于此,故名其山为灵山,灵山寺也因此得名。寺内建...
梁公林是孔子父母的墓地,距曲阜城东13公里,在兖岚公路以南,防山之北。它面对泗水,背倚防山、古柏参天,桧楷成荫,是一处人造园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追封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齐国公”,元...
文安当地民众自古以来习以土葬,死者因贫富不同,葬俗礼教繁文缛节不同,规模也不同,操作程序大致相同。一、请忙事人当有家人去世上床后,在挂索钱纸和设祭台的同时,要请忙事人。旧时请忙事人,孝子一定要在由族中...
据《每日邮报》报道,烫乳礼是一种将烧热的物件放到女孩胸部上以阻止胸部发育的风俗。这项风俗与“割礼”类似,多见于西非地区,没想到在英国也有多人惨遭其害,英国目前大约有1000名女孩遭受了烫乳礼的荼毒。这...
九龙山,位于安阳水冶镇南面,彰武街道西部,是一座历史名山,俗称“九龙山”,又名龙山。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写出了轰动一时的《三都赋》,洛阳人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在其《魏都赋》一篇中,左思形容九龙山为...
回族把出生视为一种大礼,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孕育期,通常称妇女有孕为“有喜”。询问时,一般只说有喜了吗?而不能问你怀孕了吗?妇女在孕育期还有许多避讳和禁忌。如不送亲,不参加婚札,不见已故的人,...
布依族的丧葬习俗,各时期有所不同。据史籍记载,明至清初,布依族原为火葬,清中叶以后, 始行木棺土葬。明郭子章《黔记诸夷仲家》中说:“丧,食尚鱼虾,而忌禽兽之肉,葬以伞盖墓,期年而焚之,祭以枯鱼”;清康...
粪箕,竹子或柳条编的,当年在合肥农村很常见,属于农家必备之物。与粪箕作伴的,还有一个撮粪的铲子,俗名比较难听,叫“屎刮”。儿时,我去外婆家,与表兄弟们玩耍,就可以在院子角落看见粪箕,屎刮紧紧挨着它,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