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真武庙高台门前南望蔚州城,除远处挺立的南安寺辽塔外,近处一座高大舒展的庑殿顶占据了画面的中心,如同低矮民房的海洋中浮现出的一尊巨舰,鹤立鸡群,傲视群芳。此处即蔚州灵岩寺,虽为明代建筑,但其宏大舒展的庑殿顶直追盛唐和大辽木构之遗风。灵岩寺建于明正统年间,为太监王振上奏折请明英宗敕建,因而也是按照官式建筑规格所造,曾经规模宏大,雄踞全城。如今繁华落尽,仅剩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几所配殿,但大雄宝殿高大的屋顶气势犹然,令人心驰神往。
往南寻去,一条狭窄的胡同口掩饰不住灵岩寺的巨影。步入院内,光景甚为寥落。建国后,灵岩寺也长期作为仓库使用,因此主体保存完好,但细节上就不那么受保护了,破坏也不少。老照片中,大雄宝殿的正脊缺了一半,西侧又添加了防震强之类的违章搭建。今年经过维修,重新展现了旧貌。目前又在抓紧环境改造,准备设为五谷文化博物馆,彰显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主题。
两座主体建筑均为灰色布瓦顶,门窗没有新漆,木构原色更显古朴庄重。天王殿为单檐歇山顶,面三进三,重昂五踩斗拱,转交为鸳鸯交首拱,拱眼壁上明代彩绘若隐若现。
大雄宝殿在身后,面五进四,面阔很大,每间的补间铺作都有两个。因而,该殿从外面看虽然高大,到面前看时,由于其高度与面阔相比,反倒显得低矮沉稳,真是上指苍天,下接地气。如此舒缓平整的庑殿顶,在明代建筑中已不多见。大殿用的也是五踩斗拱,与建筑体量相比,斗拱格局较小,毕竟是明代建筑,细节上比早期有所退化。
大殿的木质花格窗也有些美观且厚重。但由于大门紧闭,无法看见内部梁架结构及精美的彩色藻井,后者的遗憾在释迦寺中得到了一些弥补。
常平仓位于灵岩寺以东不远处,靠近蔚州城中心鼓楼。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常平制度,即粮食和其他重要物资储备制度。在丰收之年,政府出面收储粮食,待灾荒之年开仓放粮,赈济百姓;或者待粮价上涨时,将库存粮食投入市场,平抑物价,减轻百姓生活负担。这是以政府之手调节市场供需的政策,体现了古人朴素的经济思想。
民以食为天,粮仓是最重要的物资储备场所。自古常平仓遍布天下,但目前保存较好的屈指可数,如北京的南新仓、关中的丰图义仓、河西的张掖东仓等。蔚县城内这处算是难得的完整。破旧的院落内,尚存四座粮仓:东面一座东仓,南面一座南仓,北面坐北朝南两座为东正仓、西正仓。另外还有一座仓神庙。现存建筑应为明建清修,据有人考证符合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作为实用目的的粮仓,外表自然朴素无华,省却了很多雕饰和规格上的要求。建筑均为硬山顶,其中东仓的西门、南仓的北门(均为面朝院子的方向)出抱厦,似仅供门口遮挡风雨之用。东正仓、西正仓则为五开间,前方出围廊,等级更高些。这些建筑屋顶都开出类似近代上海老虎窗之类的气窗,由于粮仓内要求封闭以保持干燥,便于储存,同时也需开小窗通风,以防虫蛀或腐烂变质。
东西正仓之间的仓神庙,似乎是常平仓建筑群的核心,用于祭祀守护粮仓的神。仓神庙位于高台之上,为硬山卷棚顶勾连搭建筑,北面屋顶也开有气窗,南面卷棚顶部分类似抱厦,实则应为戏台之用。古代在特定的日子里祭祀仓神,应该也会组织演戏,以娱神仙,求其保佑粮仓安全,百姓足食。朴素的建筑群,寄托了百姓朴素的生存哲学,反映了古人为实现繁衍生息付出的艰辛努力。
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希恩吉尔",即新年。也有称"白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关于蒙古族春节的来历说法不一,一是据五世达赖《黑白算答问》一书所说:"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国都...
洛阳灵山寺原名报忠寺、报恩寺,亦名凤凰寺。在洛阳市西南40公里,今宜阳县城西灵山北麓,背依山崖,面临洛河,坐南朝北,和多数中国佛寺方向迥异。相传周灵王寝葬于此,故名其山为灵山,灵山寺也因此得名。寺内建...
梁公林是孔子父母的墓地,距曲阜城东13公里,在兖岚公路以南,防山之北。它面对泗水,背倚防山、古柏参天,桧楷成荫,是一处人造园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追封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齐国公”,元...
文安当地民众自古以来习以土葬,死者因贫富不同,葬俗礼教繁文缛节不同,规模也不同,操作程序大致相同。一、请忙事人当有家人去世上床后,在挂索钱纸和设祭台的同时,要请忙事人。旧时请忙事人,孝子一定要在由族中...
据《每日邮报》报道,烫乳礼是一种将烧热的物件放到女孩胸部上以阻止胸部发育的风俗。这项风俗与“割礼”类似,多见于西非地区,没想到在英国也有多人惨遭其害,英国目前大约有1000名女孩遭受了烫乳礼的荼毒。这...
九龙山,位于安阳水冶镇南面,彰武街道西部,是一座历史名山,俗称“九龙山”,又名龙山。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写出了轰动一时的《三都赋》,洛阳人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在其《魏都赋》一篇中,左思形容九龙山为...
回族把出生视为一种大礼,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孕育期,通常称妇女有孕为“有喜”。询问时,一般只说有喜了吗?而不能问你怀孕了吗?妇女在孕育期还有许多避讳和禁忌。如不送亲,不参加婚札,不见已故的人,...
布依族的丧葬习俗,各时期有所不同。据史籍记载,明至清初,布依族原为火葬,清中叶以后, 始行木棺土葬。明郭子章《黔记诸夷仲家》中说:“丧,食尚鱼虾,而忌禽兽之肉,葬以伞盖墓,期年而焚之,祭以枯鱼”;清康...
粪箕,竹子或柳条编的,当年在合肥农村很常见,属于农家必备之物。与粪箕作伴的,还有一个撮粪的铲子,俗名比较难听,叫“屎刮”。儿时,我去外婆家,与表兄弟们玩耍,就可以在院子角落看见粪箕,屎刮紧紧挨着它,亲...
石屏彝族海菜腔,又称“石屏腔”、“曲子”,俗称“倒搬桨”,以异龙湖中一种称为“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流行于异龙湖畔、陶村鸭子坝、牛街、龙朋六街等地尼苏颇(三道红)聚居地区。同时,也为汉族所喜爱,...